5月15日,由滨海县淮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淮剧《顾正红》首演取得成功。这是一部以顾正红烈士短暂而传奇一生为脉络而精心打造的优秀本土淮剧。在剧中,作者以饱含深情的敬畏之情,通过汲取英雄成长轨迹中的各个闪光点,酣畅淋漓地讴歌烈士朴实敦厚的品质,从小养成的孝道之心,不畏强暴的刚烈性格,热心助人的传统美德,伸张正义的如火激情以及胸怀信仰、坚定信念,为争取工人和劳苦大众的利益而不惧威胁、嫉恶如仇,挺身而出、敢于斗争的共产党人大无畏英雄气概。正是由于烈士的牺牲,孕育了伟大的五卅运动,使之成为近代中国首次以工人阶级为核心、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反帝联合斗争。今天,值此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一百周年、“五卅运动”一百周年、顾正红烈士牺牲一百周年之际,作为烈士故乡所在地的滨海文艺工作者,首次用淮剧这一艺术形式为烈士立碑,为英雄写传,用戏剧这一载体为我们树立了中国早期工人阶级的楷模,工人运动中卓越的先驱这一崇高形象。淮剧《顾正红》的成功上演,是滨海县宣传文旅人员为两个百年纪念活动献上的一份浓墨重彩的厚礼,为坚定文化自信,加强长三角联谊、实现接轨上海文化战略的创新之举。
一部时代意义的扛鼎之作 今年是全国总工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五卅运动一百周年,作为当年工人运动中心人物,顾正红的英雄牺牲,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在今天这个关键节点,淮剧《顾正红》的适时上演,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也是切合时宜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它让今天的人们不忘来时路、铭记先烈情,得以重温当年那风云激荡的沧桑历史,接受一次红色传承的精神洗礼。纵观淮剧《顾正红》一剧,既真实再现英雄的成长历程,描写五卅运动时期工人阶级的生存困境,又通过主人公牺牲前后的斗争场景,向今天的人们传递“觉醒的火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工会团结动员广大工人群众以大无畏革命精神,奋勇投身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洪流,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的,五卅运动,不仅是历史的铿锵回声,也是浸透着无数英雄的鲜血与汗水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政治宣言。作为烈士出生的故乡,滨海县文艺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主动践行,肩负使命,及时地创作演出这部具有鲜明时代意义的扛鼎之作,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含金量,值得为之喝彩和敬佩。
一首雄浑壮阔的英雄史诗 淮剧《顾正红》以艺术为载体,以烈士一生为脉络,通过诞生、迷茫、觉醒、抗争、憧憬、尽孝、永生等七个场次,在真实事件框架内,通过虚构人物关系(如设计工友、家人等配角)构建情感网络,使宏大叙事具象化为可感知的人物个体命运。 淮剧《顾正红》为我们展现了英雄成长的全过程。顾正红的家乡坐落在滨海的纂河边。这里,滔滔的射篆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向大海,青青的芦苇荡边的茅草房简朴沧桑,童年的顾正红家境贫寒,与母亲相依为命。稍长大后一边艰难求学,常以捕鱼为生,靠挖野菜度日。凭着其天资聪慧,幼小的他就崭露不凡气概。他热心公道,常为穷人打抱不平,敢于和地方邪恶势力斗争。到了上海之后,作为工人阶级的一员,他积极投身革命,要求进步,自觉接受党组织熏陶。剧中《觉醒》一场,是他思想的裂变,精神的升华最鲜明的体现。加入党组织的他,从此不再单单为生存而生存,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革命信仰、民族前途相连。你看他,为维护工人权益积极奔走,为救助工人弱者挺身而出,面对资本家的残酷剥削据理力争,哪怕是面对租界势力也义无反顾地开展说理斗争。在淮剧《顾正红》中,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从普通纺织工人到自觉革命者的华丽转变过程,剧中通过三次关键抉择(如帮助女工陆秀英挣脱枷锁、组织罢工、以身为炬)等闪光事例,最终完成英雄成长的人格升华。这些典型事例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鲜活生动的高大形象,也是英雄成长的铿锵足印。
一篇倾心打造的红色体裁 顾正红烈士出生在滨海,牺牲在上海,至今家乡的人民一直以烈士为自豪,他出生的故居现已成为省级文保单位,所在的镇也以“正红”烈士命名。学英雄,颂英雄,在滨海这片红色大地蔚然成风。多年来当地文艺工作者就曾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歌唱英雄。据了解,为创排《顾正红》一剧,由滨海县文广旅局牵头成立的主创团队多次赴上海等地采风,邀请宣传、党史等相关专业人士召开座谈会,力求真实还原历史,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反复打磨,并多次邀请市有关专家指导。并从现状出发,在以滨海县淮剧团青年演员为班底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剧团退休老演员和部分资深的社会演员,特别是当年鲁艺毕业的一批基层文化馆员、站长参与了演出,实现了本土化用人,让舞台呈现面目一新。在剧中我们看到了老演员的成熟稳定,看到了青年演员的快速成长。而剧中的道白与语言设计也为人物塑造增色。在剧中既有地方本土元素的展示,也有都市流行的时尚用语。对话中融入的沪语词汇(如小赤佬弄堂),以及劳动号子与机器节奏形成的复调,都是对先烈的一种最好怀念。在剧中导演曹阳的创新让人耳目一新,巧妙地融入了话剧、情景剧、音乐剧的多载体,以穿越、回眸、跳进跳出等多种艺术手法,让淮剧《顾正红》挥洒流畅、看点众多,扣人心弦、高潮迭起,剧中的多处取景都形象逼真地成为百年前大都市上海工人阶级所在地。纵观这部戏在艺术上可说是成果相当丰硕,由潘龙生老师为演员的唱腔设计做到因人裁衣,定位精准,既有浓郁的地方淮剧音韵,又有特定时代的记忆旋律,核心唱腔的设计颇具匠心,或阳刚挺拔,或缠绵委婉,或跌宕多姿,或风趣幽默,尤其剧中的传统淮悲曲调与新自由调的变奏与民间小调的有机融合,都为全剧的表演增添张力。
一曲主旋律的昂扬颂歌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真实是该剧的最鲜明特色。淮剧《顾正红》以历史为轴,以烈士成长历程为线,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真实鲜活的时代英雄。剧中突出作为“五卅工人运动史剧”特征,再现了20年代的滨海水乡,以及当年大上海的直观印象,如冠以“1925年上海”标牌,夜幕下显示工厂外貌的烟囱、汽笛、电线杆、铁丝网等,直至厂名“日本株式会社内外棉五厂”特写,都简洁明了地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与环境背景。值得一提的是在憧憬一场中,通过人物的畅想,再现今天顾正红家乡欣欣向荣、富裕繁荣的小康景象,给人以鼓舞向上的力量。 通过淮剧《顾正红》一剧,我们也更欣喜地看到,近年来滨海县文艺工作者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仅这几年就以打造红色体裁,传承红色血脉为己任,充分发挥戏剧艺术的教育作用,先后推出的大戏如《娘愿》《危情七天》《首乌花开》《映滩红》《火红的盐蒿草》《黄海谣》等多部剧作,这些戏剧接地气,扬正气,剧组全体人员瞄准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而努力,正是这批文艺工作者通过创作的作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铸魂,用文艺凝聚起新时代奋勇前进的力量。这次滨海文旅局领导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大胆决策、迎难而上,多方协调资金,为淮剧《顾正红》的演出给予倾力支持。剧组全体人员尽心尽力排演,让淮剧《顾正红》的演出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就。当然,我们也看到,尽管目前因为条件的限制,该剧在舞美与灯光及音响、背景设计、服装等方面还有待加强,但瑕不掩瑜。我们相信,随着剧目的再度打磨和加工,它在下一步的二度创作中一定能得到新的提升。
十分感谢《顾正红》剧组全体演职员的潜心创作,勇于创新,让我们得以看到一部优秀红色题材的淮剧,这也是滨海百万人民对顾正红烈士逝世百年的最好纪念,是传承红色血脉,面向未来,展示滨海美好明天的一幅隽永画卷,更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曲昂扬颂歌。 衷心祝愿淮剧《顾正红》百尺竿头,再上台阶,成为一部永久传承的红色经典,成为架设起走出江苏、接轨上海的文化桥梁。 作者简介: 顾海涛、江苏省艺术评论协会会员、盐城市政协智库专家。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