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我是海天
发表于 2025-4-24 16:28:15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来自 中国江苏盐城
兴化部分镇名的由来(一)史志兴化
镇名, 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 每一个镇名的背后, 都可能有着一段独特的故事或深刻的寓意, 它们或源于自然地理特征, 或与历史事件、人物相关, 或体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镇名鲜为人知的由来,
打开了解历史文化的大门, 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
大营历史悠久。汉时地貌为海滩,相传有先民生息;隋唐间,村野、茅檐、农舍星星点点,集镇街市已成;北宋真宗年间,杨家将在临近海沟河北的最东边屯兵扎营,因营盘甚大,故得名大营。1929年设营东乡、营西乡,属兴化县第六区。1943年率先在大营境内实行新乡制,由选民代表大会选举乡长,大营改称“屯军乡”。1958年2月,合并屯南、屯北、大营、幸福4个乡建立新的大营乡,同年9月改建大营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中共大营乡委员会、大营乡人民政府。2001年撤乡建镇,改大营乡为大营镇。
戴南旧称戴家泽,四面环水;庄墩分为七垛,故又名“七星庄”。清末民初,镇区面积仅0.5平方公里,靠“三桥两渡”连接田畴、邻庄,有三四帮船通航邻镇、县城。随着居民增多,商业、手工业亦具规模,并与东南的丁泊庄、西南的南朱庄连成一片,其制“户过千、亩过万”。民国15年(1926),东台县政府令设建制镇,取戴家泽、南朱庄首字名之“戴南镇”,一直沿用至今。
沙沟历史源远流长。从秦朝末年(公元前 206 年)古射阳湖上的小渔邨(“射阳邨”)到今天的沙沟镇,已跨越 2200 多年的历史长河。唐贞观年间,集镇雏形已形成,因镇中有条溪河,周边芦荡内沙鸥成群,故取名为“沙溪”。元末明初,根据集镇沟河纵横的特点,将“沙溪”改名为“沙沟”。明正德九年(1514 年),为纪念万云鹏(字图南,号石梁),“沙沟”改名为“石梁”。清嘉庆年间,朝廷严禁用前朝官名作地名,又将“石梁”恢 复为“沙沟”,一直沿袭至今。
“洪武赶散期”,有陶丁、陶广兄弟在“陶庄”落户,开垦荒地。经百年辛勤劳作,繁衍生息,陶氏家族发展壮大,有良田千亩,台城有行、裆、馆、铺,形成以陶氏家族兴旺发达、人口最多的村庄,故以陶氏族长(陶丁、陶广)居住的地方定名为“陶家庄”。1934年实行保甲制,1943年实行新乡制,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一直称陶家庄。1959年5月,将梓辛公社分为陶庄、大顾、荻垛、西毛4公社。1960年2月,兴化县委决定将陶庄、大顾公社合并为陶庄公社。自1963年1月起,乡境一直属大垛区管辖。1983年10月恢复乡村制,改称“陶庄乡”,2000年4月,陶庄乡撤乡变镇,更名为陶庄镇。
平台声明:本网为文化公益性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所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图片除标有出处外,其余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致信本网删除。声明:图文选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在后台联系删除,谢谢!
来源:兴化金荡
荐稿:程可石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