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 ● 四合院
胡同、四合院,这一城建与民居的特色,似乎只有北京才有,其他地方即使有,恐怕也不像北京这样形成连片的以皇城为中心的大一统的棋盘式格局。类似老上海的弄堂、石库门,陕北过去的窑洞,成了一个地方的地标。
胡同,应该是蒙语“忽洞格”的汉语译音。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帝国,次年定都北京,称“大都”。实际上,此前四年,即开始营造这座城市,当时,蒙古人称水井所在地叫“胡同”。以后,就自然形成一条条街道、小巷。想想也是,群居必有水源,有了水源,才能形成群落。据《北京旧事》记载,老北京的胡同很多,明代有几千条,清代,2077条;1944年,3200条;到1986年,增至6104条。但是,随着城市的逐步改造,现存的胡同正在日益减少。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正在抢夺胡同的生存权。胡同——老北京的最后阵地,前景令人堪忧。好在北京市的主政者已重视了这一问题,看来,胡同还会有的,四合院也会有的,老北京民居的原始面貌还会保存一些的。这就对了。不然,到哪里去寻找老北京?
北京城内的街道胡同名称,在全国来说,也是独具特色。它不仅数量多,而且名称复杂多样。城墙、城门、牌楼、皇宫、府邸、衙署、园林,都是街道胡同取名的标志;至于湖山、河海、井泉、桥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工厂、作坊、食品、用具、商业集点、服务行业以及人物姓氏、人体部位等,也都是街道胡同名称的来源。也有直接根据胡同的形状取名的。这些街道胡同的名称,大多很俗,本色地反映了北京城某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民情的面貌和特征。另外,每条街道胡同,又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变革,从而汇成整个北京城史洪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了了解北京前世今生的一个个窗口。
四合院,是老北京典型的民居样式。方整、气派、安全、舒适而又内敛,符合中国人传统的伦理秩序。据说,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为胡同的走向和四合院的朝向作了科学的规定。因北京冬天盛行北风,故四合院大多坐北朝南,按风水八卦的定位,大院外门一般开在东南角。入门,迎面一道影壁。转入后面,进入二门,便是一个大约正方形的四合院。所谓“四”,即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字形结构。北面朝南的为正房,住主人,辈分高的人;东西两旁为厢房,住子孙晚辈;南面朝北为过厅,又叫倒座房,一般用以会客以及仆人住。一般人家一个四合院,有钱人家则有两个三个甚至四个四合院,或纵向排列,或横向排列,前后相通,或左右相连。院内一般有老槐树或枣树,还有石榴树、海棠,树上挂鸟笼,树下金鱼缸,寓意吉利。整体建筑色调灰青,但大门大多是朱红色,院门凸出,上方有飞檐、砖雕,下面有一对门墩,给人以朴实、大方、庄重的印象。这种四合院可以说是北方民居中最完美的样式。
四合院是老北京最后的象征,但它的面积正在逐步减少。建国初期,是1700万平方米;到1990年,减少到400万平方米。而到2007年,则还有不到300万平方米。至于将来,不少人担心还能否见到四合院?对此,北京市的主政者回答:肯定保留。只是多少的问题。
——节选自散文《对,这就是北京》(北京散墨之三)
省级及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主要文学作品
1,《夏天的记忆》(诗歌)《中国校园文学》(中学版)2007年第10期;
2,《娇凤》(散文)1996年4月24日江苏《环境时报》;
3,《芦花赋》(散文)1997年2月6日《江苏法制报》;
4,《为岳父洗澡》(散文)1997年3月7日《新华日报》;
5,《好一个牯牛降》(散文)2006年6月29日上海《文学报》;
6,《老街梦寻》(散文)2007年6月28日上海《文学报》,并配发散文大家卞毓方先生的精彩点评;
7,《马荡秋色》(散文)2007年11月29日上海《文学报》;
8,《祖父的遗产》(散文)2008年9月11日上海《文学报》;
9,《漂流“诗之河”》(散文)2008年12月25日上海《文学报》;
10,《书斋小记》(散文)2009年3月26日上海《文学报》;
11,《角度要新 开掘要深》(评论)2009年8月27日上海《文学报》;
12,《一条河的前世今生》(散文)河北《散文百家》2009年第9期;
13,《途中的风景》(散文)2009年12月31日《江苏教育报》;
14,《田野散章》(散文诗)河北《散文百家》2010年第4期;
15,《乡村记忆》(散文)河北《散文百家》2010年第4期;
16,《老家》(散文)河北《散文百家》2010年第4期;
17,《沧桑故园不了情》(评论)河北《散文百家》2010年第4期;(附注:2010年第4期《散文百家》以“特别关注”专栏一起推出戴冰的《田野散章》、《乡村记忆》、《老家》及其创作谈《沧桑故园不了情》,并在封二刊出戴冰简介照片和文学活动剪影。)
18,《金陵断想》(组诗)1996年6月16日《江苏工人报》;
19,《潮》(小小说)1987年12月27日上海《生活周刊》;
20,《幸福》(小小说)1991年2月14日上海《文学报》;
21,《失眠》(小小说)吉林延边《天池小小说月刊》2015年第3期;
22,《疯狂恣肆油菜花》(散文)2016年3月30日《南京日报》;
23,《钟点工》(小小说)2016年7月15日南京《现代家庭报》;
24,《山村往事》(小小说)2020年3月27日南京《现代家庭报》;
25,《爱情说不清》(小小说)2023年5月19日南京《现代家庭报》;
26,《苏北老区打造“散文之乡”》2006年9月28日在上海《文学报》发表之后,立即被上海作家文学会馆网和江苏文学艺术网转载。
27,《中国散文之乡的领队和他的团队》2007年6月28日上海《文学报》;
28,《阜宁:散文创作凸显地域特色》(评论)2009年6月25日上海《文学报》;
29,《在阜宁这片沃土上,正蓬勃起一股文化的力量——中国散文之乡阜宁散文创作回眸》2012年11月10日《江苏文学报》;
30,《“中国散文之乡”阜宁散文创作掠影》被江苏省委统战部主编的《华人时刊》特约刊登,向海内外传播。
省级及省级以上获奖情况
1,《老街梦寻》2006年10月23日荣获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第二届中国当代散文论坛散文精英奖三等奖。
2,《妈妈,我想对你说》2009年5月23日荣获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颁发的全国首届母爱主题征文大赛三等奖。
3,《故乡人物记》2009年5月23日荣获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大赛散文类二等奖。
4,《老家》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2010年6月获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中国当代散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