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老宅始建于清末民初,少说也过了百岁。它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兴化市沙沟镇的第一大巷——南市街姜家巷头45号。
这座古民居,前店后宅,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占地面积大约100㎡。前店门面朝西,对着南大街,楼下店铺,是一扇一扇的木制榻子门。楼上为栈房,堆放存货,临街是一张一张的挡板,挡板上面是一扇一扇的木窗牖。楼上楼下共六间。后宅朝南,上下也是六间,中间是堂屋,两面是房间,有个四方形小天井,天井两面的厢房,通连着东西房间。堂屋的左右后三面是板壁,南边有六扇玻璃木门通天井,直对大门。原来,在东厢房有个四眼灶,煮饭烧菜的燃料用柴草,因为沙沟在下官河畔,前湖后荡是一望无际的芦花荡,柴草资源极度丰富,东房就是堆放烧草的柴房。从前,乡下人上街买货,都是用稻麦以物易物,因而西房就是堆放谷物的地方,夏收后堆放小麦,秋收后堆放稻子。后居楼上是住房,木质楼梯就在堂屋北面的板壁闪当后面。前店后居也是通连的,在西厢房有个小门相通。后居大门朝南,对着姜家巷。姜家巷是个T型巷子,一横南北向,一竖东西向,在横竖的交接处,安放着有千年历史的“大磨子”。这个“大磨子”,是沙沟姜姓的先祖为了辟邪驱魔而置放的。这个偌大的圆形麻石,根据天圆地方和周易八卦的原理,在中间顶部,留有四方形的孔,就像古铜钱的形状,铜钱是平面的,而“大磨子”却是有坡度的,中间高,周围低,上面阴刻着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八卦线条。说姜家巷是沙沟镇的第一大巷,除了有T型的主巷不算,在南北向的主巷东侧,还有四条支巷,从南向北称做一、二、三支巷,最北面还有一个盐栈巷,其中三支巷后来被酱厂隔断占用,因而就将盐栈巷改为三支巷了。提起老宅,就不能不记起历史的辛酸。这个辛酸,包含着阶级仇和民族恨。先说阶级仇。世上三件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我的祖父就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做豆腐的手艺人。他千舀子万勺子,好不容易积攒了一点钱,还身背巨债为后人砌了这座民居。当地的土豪劣绅逼迫他向地方自卫队“捐”枪两支,在走投无路的情势下,他喝下了点豆浆用的浓盐卤,自尽身亡。再说民族恨。在抗战时期,日本鬼子的飞机在沙沟扔炸弹,我家南边的南当典、东边的盐栈、北边的文英石桥和周围的民居被炸,幸存我一家,在我家外墙上,留下了一个一个的弹坑。这就是历史的见证。解放后,沙沟镇民主街政府(后改称民主居委会)设在我家,在抗美援朝的年代,街政府在我家大门的墙头上,用司门汀(当时水泥的称呼)镶嵌了一颗红五角星,大门两面墙上,用繁写字书写了八个大字:“抗美援朝”“保家衞國”。到了徐家老宅,你们可以发现老宅的墙角不是90度直角的,而是由两个45度角形成的一块平面,在这块狭窄的长长的平面墙上,原来是有七字广告招牌的,是在白石灰粉刷的底色上,用黑漆书写了九个繁体字:“巷内張滙川西醫診所”。在沙沟人民医院还未成立之前,张汇川院长就在姜家巷内、“大磨子”北巷、门朝东的姜氏老宅内(后来的清管所)行医。我们家的墙上能让他书写广告,可见,我们两家不是一般的交情。现在,老宅的大门紧锁着,没人居住已经十多年了,仅管年久失修,一片破败的样子,但是,它经历了百年的历史变迁,显得古老而又沧桑。来沙沟古镇旅游的游客,在游览了姜家巷、“大磨子”后,当他们走出姜家巷快到南大街的时候,忽然发现巷子头上还有这样一座古民居,都会自然而然驻足在徐家老宅前,浏览欣赏着老宅大门门楼上的精美砖雕,什么“凤凰展翅”“麒麟送福”“鲤鱼跳龙门”,等等,真是栩栩如生,赢得游客们的一致赞美。栩栩如生的精美砧雕怎能躲过文革一劫?这要归功于我的母亲姜兆芬。在动乱年代,沙沟镇工商联破“四旧”检查组奉命检查所有商业从业人员的家,如果发现有“四旧”痕迹的,都要责令限期自行铲除。到我家带队检查的,是沙沟镇的民主人士、工商业者代表陶希之先生。他对我母亲说,赶快把砖雕铲除,还有屋檐的滴水瓦的图案也要铲平。当时我在家。我母亲虽然口头答应照办,但她却有她的“如意算盘”:先拖拖,拖不过去再想办法。姜家巷内各家各户都把门楼上的砖雕剷除了,譬如姜家大院、耿家大院,胡家老宅、周家高门台子等等人家,现在还能看到刮剷的痕迹。我母亲见拖不下去了,就约了于瓦匠来,用纸脚灰把砖雕抹平,还在天井里搭起脚手架子,铺上门板,于瓦匠踩到架子上,把屋檐的每块滴水瓦都抹上了纸脚灰。经过多年的雨水冲刷,滴水瓦图案后来都露出了原形,而门楼上的砖雕却一直尘封着。在尘封了36年后的2002年,我们维修老宅时,才得重见天日。老宅建筑之初,从防火防盗因素考虑,前楼、后楼都建筑有防火墙。巷内主屋的大门楼上,是用瓦片建成的花墙,美不可言。后楼堂屋地面是铺的罗埭方砖。四方小天井是青砖地面。堂屋六扇格子门春夏秋三季可以卸去,洗净后放置在楼梯肚下。后来老宅闹白蚁,木柱底部蛀蚀,有坍塌的危险,我们在维修时,拆去花墙,改为水泥浇筑的阳台,古老破碎的地面,改铺成瓷砖。在大门外两侧,砌成半圆形墙柱,贴上了瓷砖。如果从保护古民居、保留原来的建筑风格来衡量,是很不协调的。前些年地方政府保护古民居,改造南街特色一条街,徐家老宅也列入规划,正在加以保护和修缮,希望以旧修旧,恢复原来的建筑风格。遗憾的是,花墙没有恢复,四方天井也没有铺小砖,堂屋也没有铺罗埭方砖,楼层靠天井一横梁已腐烂,没有换一根新的杉木横梁,只好用格子门一年四季支撑着,留下隐患。在家中无人被保护修缮期间,许多日用家具被哄抢,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只得忍气吞声。后记,本文写于2017年1月,后经过沙沟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及徐氏家人的支持,目前徐氏老宅已由地方政府修葺一新,目前作为重要的里下河特色民居景点对外开放,是沙沟国学馆所在地。作者简介:徐绍文,兴化市沙沟商业社企退人员,退休后户籍迁入医药高新区,现居海陵,喜欢写些历史过往的文章。
来源:人文泰州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平台声明:本网为文化公益性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所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图片除标有出处外,其余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致信本网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