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北网

郝家耕 | 一个农民之子的工业报国路

[复制链接]

2025-4-19 11:19:49 31699 0

morpheus 社区微信达人 发表于 2025-4-19 11:19:49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来自 中国江苏盐城

morpheus 社区微信达人 楼主

2025-4-19 11:19:49

一个农民之子的工业报国路

——记江苏省劳动模范、上海丰东热处理公司总经理张建新的匠心人生

郝家耕


二十年前,他的团队主导成立中国热处理行业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突破淬火炉加工技术瓶颈,以最安全、最先进的淬火技术领跑世界。

二十年后,他的团队突破锻件淬火技术瓶颈,凭借智能化控温、高效低耗的气体氮化加后氧化淬火技术引领全球行业发展,并成为该领域首批上市公司之一。

他的团队深耕锻件淬炉技术,聚焦锻件淬火尖端科技,彻底告别了传统淬火工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他的团队通过锻件淬火智能分析系统,为航天航空、汽车、国防、能源、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等行业提供智能淬火、智慧淬火的解决方案,连续8年获得国家“优秀企业家”称号。

他的团队在上海,瞄准世界热处理科技前沿,实现了锻件淬火技能的跨越式创新,20多项科技专利绽放着中国智慧。

大国重器匠心造,一往无前使命担当。三十载,逐梦仍在前行,这个团队领航人就是勇于争先的追梦人,一个农民孩子的企业家:张建新。

从苏北农家到热处理专家的蜕变

2004年,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城市,坐落于奉贤这一国家战略发展热土上的上海丰东热处理工程有限公司,成为热处理技术领域的优秀企业。

图片1.png

上海丰东热处理公司

成熟坚毅而又充满亲和力的张建新接过总经理聘书时,办公桌上摆着两个玻璃罐:一个装着苏北淡化海水,一个盛着国产冷却剂。履任上海丰东热处理公司总经理。在坚定的步履中,他衣着简约,目光敏锐,时而吟哦,时而沉思,缓缓地流露着他对热处理事业的内心情感。一位教师薛剑萍问他为什么要到上海履职,他说:“我不是为了高薪,因为有些发达国家在掐我们的脖子,我们的企业在热处理行业这个赛道上,必须走在前面,不能受制于人。”这位老师由衷地感叹,这就是工匠匠心,他不是为自己而干,他在为企业而干,为振兴国家而干。

张建新生于江苏大丰区农民家庭,父母常告诫他:“人立世之本,贵在勤学求真、以正立身。”这番质朴家训如同种子,深植心间,化作他毕生恪守的人生信条——既要锻造安身立命之真才实学,更需秉持光明磊落之浩然正气。

张建新从小立志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祖国。学习上,他勤奋好学,他把父母给的所有零花钱都用来买了各种书籍,他读过经典书籍的扉页上都写着“知识就是力量”“为攀登科学高峰而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之类的格言和警句。可以说,张建新从小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科学种子。

高中毕业后,张建新如愿考上电大,随后成为一名热处理工人,他选择的是并不被大家看好的职业。他说:“我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我们国家在热处理行业领域本就是全球领先的。更为重要的是,我要实现将多年所学奉献给国家的夙愿。”

图片2.png

张建新出席丰东热处理20周年庆典

1993年,张建新沿着淬炉轰鸣声拓出的轨迹,枕着希望,远涉重洋,携笔奔赴日本开启了学习之旅,走在自己选定的人生轨迹的路上。他感慨地说:“我做梦都不敢想,我从一个农民的孩子、工人,然后进入大学,而且有机会出国,不可思议,但是时代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当从日本机场走出,乘着小汽车直奔到日本热处理公司一刹那,我惊呆了。国内外热处理发展巨大的差异让我感觉到需要奋斗,让国家热处理变得更好!”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他在日本学习期间,枕书为梦,珍惜分分秒秒,广泛涉猎充实自己,多看、多问、多干、多总结,工作服口袋里常备一支笔和一个小本本。

未经寒彻骨,哪得梅花香?面对在海外学习锤炼的机遇,张建新充满了期待,拼命地学本事,不枉费这个机遇的到来,用自己学了多年的日语和日本友人进行自如会话交流,探寻日本工匠文化,让磨砺“匠心”镌刻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在日本学到了热处理的原理和相关技术,在理论上对热处理有了全新的认识,对热处理淬火工艺流程、控制方法、金属材料有了全面的了解。从那之后,他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优势,对自己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学习研究淬火技术奠定了有益的实践基础。

张建新回国后把爱国情怀厚植于丹心之内,把为国之心体现在行动中,把“大国工匠”的大梦想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一步步实现它!他在江苏劳模颁奖大会上说:“我一生只有一个梦,那就是淬火强国梦。”

2015至2018年间,张建新随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代表团跨越亚欧美大陆,深入日本、美国、墨西哥、德国、瑞士、法国等工业强国考察。在波音翱翔天际的制造车间领悟精密工艺,于宝马创新实验室见证智能制造的变革力量,从丰田精益生产模式中汲取东方智慧。三年六国行,既是淬炼技艺的求索之旅,更是中国热处理行业对标国际标杆、锻造全球竞争力的缩影。

用中国标准打造世界级热处理工艺

在淬火历练中,张建新坚定初心和匠心,履行使命。张建新常说:“每个人的‘初心’是不一样的。孔子‘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的为政之道,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情壮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理想,都为我们树立坚定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提供了有益启示。”张建新正是在千度高温炉旁以持之以恒的坚守,无微不至地求索,赓续初心,淬炼匠心。

走进上海丰东热处理车间采访,“壮观”是最直观的感受。刚走进车间,一股热浪扑面而来,20多个热处炉正在工作,各式汽车锻件被烧得火红,高温充斥着车间的每一个角落,即使在10米开外,仍能感到滚滚热浪。工友们全身的毛孔瞬间张开,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不自觉地流下,站在炉门的几位师傅的脸上都被炉光映照得通红,火光照红了每一个人的脸。

当千余摄氏度的锻件轰然出炉,车间霎时化作翻涌的蒸笼。热浪裹挟着金属灼烧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些工匠的树脂镜片在高温中扭曲变形,汗水顺着安全帽带滚落。他的双手紧握检测卡钳,透过氤氲热浪精准测量锻件尺寸,犹如淬火成钢的雕塑凝固在橘红色光晕里。此刻,浸透盐渍的工作服与发烫的钢坯共同见证着工业文明的炽烈美学——那被汗水浸润的精密数据里,藏着将钢铁驯服成国之重器的匠心,每一道锻痕都是匠魂在烈焰中的涅槃。

国内早期最亮眼的一种螺旋叶片热处理工艺科研项目正式实施,张建新则担当起这一特殊的任务。为了保证技改成功,他的团队几个月没有回家一趟,一直在为这项技改奔波,再加上其他各项工作时间排得也非常满,张总一直是“加轴转”。

“张总,今天试验做得怎么样?”“淬火油温度控制的制造速度,还是不稳定,今天这都试了好三次了。”

“大家不要心急,明天继续试验,一种传统淬火工艺前面都没有先例,咱还不是做出来了!”

暮色中的奉贤厂区,张建新让大家都回家,可他自己一人又回到办公室,心无旁骛地翻阅着日本专家之前给他推荐过的一本热处理教材,他比谁都急。桌上的热处理工艺被他翻得书角都打卷了,重点的段落被他用红色的记号笔标注出来。张建新抚过控制屏上的参数曲线,忽然想起山本师傅对他说的话:“真正的匠人,要把土地的记忆锻打进钢铁的基因里。”此刻他的手机震动,跳出一条日文信息:“张总,您研发的新型“螺旋叶片热处理工艺,京都的樱花都等着见证呢。”

不久,张建新团队研发的“螺旋叶片热处理工艺”问世。这一成果科技感强,安全性高,获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评价,提高了锻件淬火的内在质量,缔造了又一个“丰东制造”,拿到“螺旋叶片热处理工艺”国家专利技术证书。他面对这一耀眼的荣誉,张建新的眼睛湿润了。

图片3.png

丰东之星张建新领奖展风采(张建新右一)

多年来,张建新和他的团队多项攻关创新成果,都来自无数次的精细琢磨和全新尝试。无论是几百斤重的锻件,还是十多克重的小零件,他通过对它们进行“淬火”的科学处理,改变其材料表面或内部的组织结构,使之焕发出更多的内在潜能。

2020年的技术攻坚浪潮中,由张建新牵头的气体氮化加后氧化项目突破了核心技术壁垒,有效地解决了淬体开裂变形、浪费能耗的问题。他运用这一方法,成功解决了热处理效果差的技术难题,保证了热处理效果,起到了节能环保的作用。

自从踏上热处理这个岗位上,张建新从来就没有停歇过脚步,经常孜孜不倦地工作到深夜,先后又发明溶剂型真空清洗机的清洗篮翻转机构等20多个技改专利,这些专利产品的使用和考验,上海丰东热处理的淬火性能和技术指标得到充分证明,让我们国家在这一领域实现了质的突破。在国际上也从跟跑、并跑到目前的部分领跑。目前,这些锻件仍为上海大众、日本丰田、本田、尼桑、德国奔驰等汽车制造高企中的汽车主要配件,在国内及“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图片7.png

张建新参加家乡黄渤海湿地文化交流活动(张建新右四)

每当出差,张建新总爱凝望窗外:丰田车疾驰如风,高铁呼啸穿行,银鹰掠过云端。当听闻这些交通工具的关键热处理零件竟出自自家公司时,他的指尖轻抚车窗,嘴角不自觉扬起笑意。

病榻上坚守的中国制造守护者

为人低调的张建新在接踵而至的荣誉和鲜花面前没有陶醉,他还像以前那样平易近人,勤劳质朴,心里装的是企业的发展,装的是身边的职工,无愧于党和政府对他的培养,无愧于脚下这块沃土。

2021年,那个春风渐起的季节,手术后的张总躺在病榻上。清晨,太阳刚刚从睡梦中醒来,黄浦江上一束温暖的阳光直照窗前。吃早饭的时间到了,护士让他慢慢坐起来吃稀饭,他刚想坐起来,就感到胸部的刀疤钻心地疼痛。无奈之下,他只能躺在床上歪着头,让妻子给他喂饭。昨天手术前还在微信里与公司同事谈笑风生,手术后穿着一件条纹病号服,只能静静地躺在床上闭目养神了。他心想,人的生命有时竟如此脆弱不堪吗?

图片5.png

张建新荣膺热处理专利证书

在医院养病中,妻子唐承云每天风尘仆仆从公司宿舍区赶到医院来照料他,同事代表带着大家的心意专程来医院慰问他,地方政府领导特地到病床前来看望他。亲情涓涓呵护,关爱的叮嘱在耳边响起。住院的期间,他看到了亲人和工友关爱的眼神与抚慰细语,品尝到了那涌动的温情。

在亲情与友情相互交织之下,望着嘀嗒嘀嗒的药液缓缓注入体内。他依旧放心不下的是自己的岗位和同事。手术后的第4天,他一边向医生提出院的申请,一边掏出手机叫单位来车接他回家。他说得很轻松,可医生追着他说:看你身上左一个洞眼右一个洞眼还没愈合,是不能回家的!闲不下来的张建新没过几天就回到单位上班了,让同事们很意外。

危难时刻,张建新躬身力行淬炼品格,以勇毅担当铸就生命华章,用行动诠释使命价值。

“咚咚,咚咚!”“车间淬火炉出故障。”一天上午,一阵阵急促敲门声和孱弱呼救声让车间主任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接到报修后,张总立即赶往现场处置。情况万分危急!整个淬火现场,被从未有过的紧张、焦急的氛围笼罩着,现场的工人无惧面临的各种危险,多少双眼睛在注视着张建新。

图片8.png

上海市工信部领导赴高新企业检查指导(张建新左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热浪挡不住矫健身影,烈火烧不掉笃定信念。面对危难险重,张总忍受着高温淬火,在应急处置的过程中,热浪烤着脸部发烫,眼睛发涩,浑身灼烫,这个施救过程要求严格,就是在抢时间,即使再热再烫,再危险,他和同事们全身心地全力施救。

47秒。热处理炉里的熊熊烈焰突然奔涌而出,就像万把尖刀同时扎到他的脸上。可是,张总以多年的经验和果断的指挥决策,一场即将发生的重大事故就这样避免了!

图片6.png

张建新八度蝉联热处理行业优秀企业家

事发后,张总很快被送到上海的一家综合性医院。医生对他进行了紧张的救治,才得以脱险。他脸部烧伤面积达75%,一连好几天都迷迷糊糊。而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火炉子怎么样?其他人员怎么样?护士感动得不知怎样回答,只好安慰他说:“厂子很好,其他工人都安全……。”躺在外科病床上的张建新听到厂子和工人都安全,这个因伤痛疼得喘不上气时都没有掉过泪的硬汉,此时却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如今,这位平时待人和善、干起活来却较真儿到底的张建新已经65岁了。可他依然在上海丰东热处理公司主持工作。尽管有不少企业慕名前来高薪聘请他,面对诱惑,他始终不忘家国情怀。他坚定地说:“国家情怀是支撑一个人一生事业之基础,我的成就感来自企业的肯定,来自良好的工作环境。人的一生不能只看钱,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是张建新的一份坚守、一份执着、一份纯粹的匠心精神。

图片4.png

荣获上海十佳创新企业奖

张建新以匠心淬炼初心,在金属与火光的交响中坚守三十载。他用精准控温诠释工匠精神,让国产零部件挺起脊梁,将“此生足矣”的热处理誓言锻造成了强国印记。


作者简介:

图片9.png

郝家耕,1959年出生,政工师。1977年下放大丰林场,1979年在总后部队制药厂参军服役。退役后在大丰区医药公司工作。曾被聘为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医药报特约通讯员、中药事业报特约记者。撰写的“‘马家军’震惊世界的五大‘秘武器’”长篇科普作品在天津今晚报连载。撰写的“毛泽东的生活魅力”科普作品在《东方养生杂志》等多家报刊发表,该作品还被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评为一等奖。撰写的“每月一花”医药科普作品在中国中医药报连载。作品《吟诗咏药》医药科普书籍,1993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多次获得《中药事业报》优秀记者、《中国医药报》华东地区“十佳优秀通讯员”等称号。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阴阳谓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管理员
:
1455737274@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2536

帖子2764

积分12799

图文推荐

  • 夏俊山 | 愿爱如晨曦照耀你们成长

    岁月的画卷中,每一抹色彩都承载着长辈的期望与温

  • “满街棠树有遗风”;——盐城海棠园怀古忆

    四月盐城尽花园海棠盛宴忆汝珍文/相鸿题记 

  • 张永辉 | 闲话盐城名人—徐铎

    朋友们,今天与大家分享的盐城名人叫徐铎。(盐城

  • 5名干部喝酒,1人死亡,为何发生如此恶劣的

    AI图片 与文字无关来源:“官察室” 记者观察荐稿

  • 丁正宏 | 血染大四河(下)

    悠悠大四河,以它博大、无私的胸怀,生生不息地流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APP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