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在人间天堂苏州,15岁就参加抗战,被鬼子抓走后又成功越狱,渡过长江来到盐城……
沈波,又名沈炜青、沈步青,1925年出生于苏州吴江县严墓古镇(今并入桃源镇)罗北村一个殷实小商人家庭。他6岁入小学读书,自幼聪明,生性活泼,深受师长喜爱。 元朝末年,盐城人张士诚率盐民起义,兵败姑苏后,一个方姓部将避居吴江铜罗,以酿酒为生。在酿酒取土封坛时,发现一地下墓穴,有石碑,墓葬者原是西汉辞赋大家严忌。为纪念他,便将铜罗改名为严墓。 沈波高小毕业时,平静的日子被侵华日军的枪炮打断。淞沪抗战爆发不久,他的家乡沦陷,家境随即败落。 1940年夏,浙西党组织安排王化鹏、陈友群来到严墓,发动青年抗日救亡。15岁的沈波参加了“严墓青年读书会”,学习进步书刊,积极组织青年演戏、唱歌、印发传单,宣传抗日。他还参加了吴江县当地政府的征粮队,筹集抗日经费。 同年秋,王化鹏带领沈波、姚魁元等人打入吴江县第三区俞清志自卫队,开展地下活动。 1941年2月25日晚,在三区自卫队举行的联欢晚会上,王化鹏获悉平望镇日军据点每天早晨有一辆军车执行任务,在梅堰车站停留10分钟左右,决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敌人。2月28日,王化鹏、沈波带领8个战士到梅堰车站附近设伏,截获一辆军车,全歼4头日军。 皖南事变后,形势变得异常严峻。1941年5月4日,王化鹏、沈波离开俞部,去投浙东新四军六师,途经盐坵、大谢附近,被日军“清乡”部队捕去。 5月13日,沈波与难友沈鸿贤成功越狱,赶到新四军六师参加青年训练班,1942年3月入党。同年7月,17岁的沈波辗转来到江北盐城,进入抗大学习。 学习结束后,沈波被分配到泰东县委宣传部工作。1942年11月,泰东县和东台县合并,沈波任东台县委组织部干事,在根据地继续从事抗日活动。他工作勤恳,办事机警,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沈波任东台县时堰区委副书记,8月任书记,发动当地群众,在日趋紧张的形势下,开展全新的工作,圆满完成征兵和输送粮草任务。 同年冬,时堰划归紫石县(今海安市),沈波调到东台县委工作队。1947年4月,沈波调回紫石县委。5月间,紫石县委派他协助做好时堰区恢复工作。6月4日上午,沈波和顾振铎在甸张(现时堰镇沈波村)东边农舍上开骨干会,研究恢复天宁乡的计划。 午后,沈波率领武工队从甸张村向天宁乡进发,途经丁家墩子时,突然遭到敌六区还乡团的伏击。沈波见敌我力量悬殊,果断命令转移,队伍来到沟西河边,敌人业已逼近。 考虑到自己不会游泳,而且盛夏河宽水深,他毫不犹豫地命令战友们涉水过河,并隐蔽到土丘后堵截敌人。战友们安全脱险时,沈波的子弹也打光了。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他猛然纵身跳入河中,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2岁。 敌人将沈波的尸体捞上来,残忍地砍下头颅,挂在时堰交通要道牛桥口“示众”数日。 为悼念沈波烈士,1967年,东台县先烈公社将甸张大队改称沈波大队,1983年改为沈波村。当地曾建有沈波小学、沈波中学。 据了解,沈波村是盐城地区唯一由苏州籍烈士命名的村。 战争年代,曾有许多同志在当地献出宝贵生命,先烈公社(乡)也因此得名,为纪念烈士而命名的有沈波、振中、沙杨、存山、六烈等五个村,并在厚港建有烈士纪念碑。 随着区划调整,当地先改名后港镇,后并入时堰镇。2000年,沈波村与唐王村合并,定名为双先村。名称虽变,但当地人依然习惯性地称作沈波村,对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家喻户晓。 在盐城历史上,曾因明朝前期的大移民,无数苏州人,或经苏州迁移过来的先民,留下了大量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老地名,许多现在还在使用,如时杨、葛武、郝荣等。盐城境内最出名的苏州人命名的古老地标,是纵贯南北的范公堤,以及相关的范公路、范公镇(社区)、范公学校等。但是,以烈士命名的,只有一个。这些,都是独特的历史人文遗产,值得今人善自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