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兴化第一山 夏俊山
我在兴化,一晃6年,期间,读郑板桥的《自在庵记》,该文开头即曰:“兴化无山,其间菜畦、瓜圃、雁户、渔庄,颇得画家平远之意。” 郑板桥是清代兴化人,所记不会有误,于是认定兴化没有山。 兴化地处江淮之间、里下河腹地,境内河流如织、湖荡星布,城区十水汇聚、水城交融,是一座水城。如果有山,该有多美啊。唐代吴融诗曰:“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我一直觉得:有山无水单调,有水无山枯燥,兴化如果有水有山, 肯定也是“非人寰“,甚至比富春山水还要美。 阳山庙在九水汇聚处(地名九龙口) 兴化没有山,我觉得美中不足,同事不以为然:谁说兴化没有山?兴化城区就有座“兴化第一山”——阳山,你沿着昭阳路一直向西,路的尽头就是。“我曾多次沿昭阳路西行,送校报《文正风》给路南的楚水实验学校,路北的楚水初级中学,继续西行一段路,就能看到 “兴化第一山”,为什么不去探访一下? 天气晴好,又是周末,我骑上电瓶车出发了。很快,就到了昭阳路得尽头。前方的路变窄了,是水泥铺的村路。看两边的房子。门牌有“阳山村北山”的字样。看来,阳山就要到了。问路边一位老人阳山在哪儿,老人热情地说:“就在这里。它跟北山、南山一样,都不是真山,我带你去看看。” 老人叫刘正林,80岁了,在他的带领以及介绍下,我明白了:所谓阳山,其实是昭阳将军的墓,因墓上的封土高出周边,形似小山,人们就叫它 “阳山”。如今的阳山村由北山、居家、王阳三村合并而来,已经改称临城街道阳山社区。我在兴化,寓所距昭阳湖不远。湖畔,张弓跃马的青铜塑像就是昭阳将军。对这位被奉为兴化人文始祖的昭阳将军,我早就有所了解。 昭阳名云,字阳,楚昭王后裔,官至楚国令尹,兼任大司马(主管军事)、上柱国(卫戍楚都郢)。据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国语》、《战国策》等史籍,公元前 334年 (楚威王六年),昭阳率兵攻打越国,杀死越国国君,兴化一带并入楚国。今兴化城区旧称昭阳,即源于此。兴化一带并入楚国,因该地多水,又称兴化为楚水。 阳山庙(山子庙) 毛泽东有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当年的昭阳将军恰恰相反,打了大胜仗,反而选择了解甲归田。为什么要这样呢?据《史记·楚世家》:楚怀王六年,昭阳将军移兵攻打齐国,齐王大惊,恰逢秦国谋士陈轸出使齐国。陈轸劝说昭阳适可而止,否则该得的官爵也会丢失,正如画蛇添足。昭阳将军是听了劝,没有继续进军。楚怀王念其战功,将“古渤海之地”,即今兴化一带封为昭阳食邑,并赐予传国之宝“和氏璧”。后来,和氏璧为赵惠文王(前299年—前266年在位)所得,秦昭襄王“愿以十五城换之。”蔺相如“完璧归赵”留下佳话。 公元前305年,65岁的昭阳去世,被加封普晋王,厚葬于封地。他的墓就在我这次探访的兴化第一山——阳山。不谈兴化的历史街区和名人,只谈昭阳将军,就有成语“画蛇添足以及”和氏璧“与之有关。历史文化底蕴如此深厚,兴化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觉得并不意外。
有刘正林老人带领,我很快就来到了阳山庙。阳山庙也叫山子庙,东侧围墙上有一行大字:“昭阳十二景兴化第一山。 “前句好理解。据有关史料,明景泰年间,内阁大学士高谷选点了“昭阳十景”,后来又增加两处景观,成为 “昭阳十二景“。“阳山夕照”是“十二景“之一。高谷有诗云:“阳山一带望中微,翠巘苍崖映夕晖。斜影半侵行客骑,余光犹烛定僧衣。树头鸟雀参差集,草际牛羊次第归。明日登临重载酒,莫令迟暮感芳菲。” 站在阳山庙外,展开想象的翅膀,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一幅画面:,远处,残阳如血,河水粼粼,揉碎了绚丽晚霞;近处,殿宇巍峨,古墓隆起,突兀在平川之上;庙内,苍松肃立,晚风掠过,树梢似乎在低吟。哦,阳山,它是自然造化的杰作,也是千年历史的载体啊! 步入庙门,映入眼帘的是昭阳殿。殿门外的楹联为:“勃海镇军压六王而霸楚,阳山食采留三户以诛秦。”这副楹联十分霸气,内容显然与昭阳将军的当年征战有关。据说,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昭阳率兵攻打魏国,得襄陵等八邑,史称“楚魏襄陵之战”,此战威震齐、燕、赵、魏、秦、韩六国。即“压六王而霸楚“。楚怀王重奖昭阳,赐给他传国之宝“和氏璧”,又将“古勃海之地” (即兴化一带)封为他的食邑。即”阳山食采留三户”。《史记·项羽本纪》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下联中“三户“应该是代指楚将昭阳。 昭阳殿内,闪着金光的昭阳将军坐像在大殿中间,其左边(东侧)是观音殿,右边是三官殿。昭阳将军上方的金字为“山子府君”。 曾看到《兴化日报》有文章说:“‘山子’一词,有一古义为假山,《宋史·礼志十六》:‘大中祥符六年七月二十九日,诏辅臣观粟于后苑御山子。’明袁宏道《饮徐参议园亭》诗:‘药栏斜布置,山子幻生成。’《儒林外史》第四十回:‘三间楠木厅,一个大院落,堆满了太湖石的山子。’这些作品中的‘山子’皆为假山的意思。”作者由此大胆推论,昭阳的“山子府君”,可能是因为其墓名“山子”而得名。“(见2023年12月15日《昭阳大将军:人生密码》),但也有人认为:“山子”是昭阳的谥号。古代战争中,马匹很重要。《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最爱的“八骏”为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其中,山子是灰白色的俊马。昭阳病死,楚烈王便以周穆王的骏马“山子”之名为谥号,赐给昭阳,故后人称昭阳为“山子府君”。 我更相信后一种解说。范仲淹谥号“文正”,兴化就有学校以 “文正”为校名。昭阳谥号“山子”,有山子庙、山子村、山子府君等名称实属正常。 门外阳光明媚,殿内稍显昏暗。拍了几张照片,我就出了昭阳殿。殿西侧的建筑有西厢房,西厢房北是昭阳祠堂。昭阳祠堂与昭阳殿之间是昭阳墓。墓前,昭阳将军的白石立像身着戎装,剑在身后,他手握剑柄,目光如炬,威风凛凛。他的身后是昭阳墓。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隶书金字:“山子府君昭阳墓“。墓碑下方是《昭阳墓志》,有文字曰:“公元前370-325年,昭阳受楚怀王之命在兴化地区镇海口,今昭阳镇北山子。在此期间,昭阳带领昭、屈、景三姓子弟在此种植、捕捞、煮盐,繁行生息,深受当地人民拥戴……“”墓志“上的文字把我的思绪带到了2300多年前。
公元前323年襄陵大捷后,昭阳将军来到“古勃海之地“,也就是今天的兴化一带。褪下甲胄后,他成了当地民众种植、捕捞、煮盐的首领、指挥。晨雾散去,天空很蓝,海风带着咸味。海面上,有藤条绑扎的浮标在随波浪起伏,那是海边居民的渔网;偶尔有一群白鹭掠向西飞去,下方有盐灶升起青烟。芦苇杆在噼啪作响,火舌舔舐着釜底,沸腾的盐卤析出了白色的细密晶体。继续西飞,可以清楚地看到田埂,有人在田埂间劳作,他们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但看到抽穗的耐盐稻时,眼神中分明有着喜悦……一年又一年,兴化区域,地势低洼,原本是一片黄海滩涂,在昭阳将军率众开垦后,渐渐有了变化,终于发展为《史记》中饭稻羹鱼的丰饶之地。兴化人没有忘记昭阳将军的贡献,为了纪念这位激流勇退、铸剑为犁的兴化”开邑第一人“,兴化人修建了山子庙。据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年)成书的《兴化县新志》记载:“阳有惠政邑人祠而祀之。死葬于西山去城三、四里高阜隐隐隆隆今俗称山子庙者是。”历史上的山子庙有前后两进高大方形大门殿宇,前殿供奉着昭阳将军的部将(此殿及部分配套建筑于明万历年间改为“香山寺”),后殿为昭阳殿,重檐下挂着“昭阳殿”匾额,殿内供奉着昭阳将军站立塑像。大殿东西墙壁上彩绘着昭阳将军率兵攻城略地的战斗场景图画。昭阳墓位于昭阳殿西北侧,墓前神道两侧排列着石人、石马、石麒麟等。坟茔筑石为台,封土为墓,其高三丈有余,周围二十余丈,加上筑在距地面一、二丈高的土墩上,远远望去犹如小山,昭阳山(简称阳山)即由此而来。遗憾是,历史上的山子庙毁于战火,昭阳墓也成为平地。刘正林老人带领我看到的山子庙,昭阳墓是2007年之后重建的,建筑规模和墓都小了。能给我历史感的只有长在庙墙后边的三棵高大的榆树,树身难以合抱。刘正林老人说:我80岁了,这几棵老榆树比我年纪大! 墓后有三棵大榆树 我又想起《昭阳大将军:人生密码》一文,文中说“走过了几座小桥,拐过了几条小巷,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几条欢快的小狗,终于来到了这几棵高大的古槐之下。“可是,我看到的却是榆树,地上那么多榆钱足以证明我和刘正林老人的判断没错。榆树为什么会被当成古槐?我想,作者大概是冬季来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冬天,树木掉光了叶子,有些树种难辨认。我能一眼看出是榆树,恰好赶上了榆钱飘落的时节。也许,这就是机遇吧? 陆游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探访“兴化第一山“属“躬行”,归来,我跟同事说:”你说的‘第一山’,有其名无其实,不能算山。” 同事狡黠地一笑:“兴化确实有一座真山,叫茅山,不过,历史上属东台,划入兴化后,被兴化的愚公们挖山不止,挖掉了。昭阳将军犹如历史文化名山,说他是‘兴化第一山’不能算错。再说,要论名和实不符的现象,生活中多着呢,你管得过来吗?” 我沉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