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说郑板桥在苏州桃花巷东首设画室卖画三年,从不画梅花,为的是给巷子西首、自称画梅高手的吕子敬留一口饭吃。荣宏君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讲“翰墨风骨郑板桥”,就讲述了这个故事。其实郑板桥没有在苏州卖过画,也没有这“留一口饭给人吃”的所作所为。但我还是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三年不画梅花”立起了一个良善仁爱的伟岸板桥形象。
兴化古镇安丰北边紧邻有属于盐城的古镇伍佑,那里有一条小河叫“珠溪”,珠溪上建有一座木板桥(现在是石建筑,“板桥”二字刻在桥两侧),珠溪两岸商号、酒店茶肆错落,人流熙熙攘攘,来来往往,一派安居乐业气象。珠溪一头有一座紫竹禅林,内有观音像煞是高大庄严。郑板桥奉旨罢官,回到故乡兴化,重操卖画旧业,到处访友问贤,游历丛林古刹。一日,他来到伍佑珠溪赏紫竹、拜观音,走在木板桥上,想到一人一桥皆曰“板桥”,很是开心。他走下木板桥,来到桥下东侧,看见一个老奶奶在卖折扇,便上前询问买卖状况。老奶奶回答他:“自家手作,小本买卖。一天也就卖个七八把。”
郑板桥随手拿起折扇看看,被精致的手工吸引住,便对老奶奶说:“老人家,我给你的扇子画几笔画,写几个字,你会好卖一点,价钱还会高一些。好吗?”
老奶奶说好,还说:“若好卖,我赚到钱就分些个给你。”
郑板桥说:“我不要你的钱。你随我来!”于是就把老奶奶带到旁边的“胜村茶楼”。对老板说:“借宝地茶桌一用,饮一壶茶,为老奶奶的扇子画几笔画。”
老板沏上一壶茶,侍立旁侧观望。老奶奶展开折扇,郑板桥拿出笔墨,在扇面上画画写字,半个时辰画好了几十把。这时候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老板忙作招待客人。众人见这个老头画的画、写的字着实好看,便纷纷要买,出价令老奶奶高兴无比。郑板桥见扇子都到了买家手里,又逐扇写下落款,拿出印章盖上去。内中有人识得“板桥郑燮”四字,立即上前打招呼。胜村茶楼内一片欢欣!
老板见多识广,知道郑燮是个了不起的人,连忙上前要买扇子,可惜老奶奶手中已经无扇可买了。待人群散去,老板就和郑板桥攀谈起来。郑板桥一时兴起,铺开宣纸,笔走龙蛇,为老板写了四句话,“人到兴化心就花,到了盐城不想家。随缘伍佑看紫竹,两个板桥一壶茶。”
写完对老板说:“伍佑珠溪紫竹好看,胜村茶楼清茶好喝。老夫我不想回家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