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河水日夜流淌,流尽了多少前尘往事,但一些人、一些事,却因为特殊的载体,一直被盐城人深深地记着,一代,又一代。 本文要说的5位上海人,他们因参加抗日战争来到盐城,后来牺牲在盐城,他们的名字被确定为镇村之名,成了这片土地上一座座丰碑。 大地埋忠骨,地名记功勋。今天就与诸位一一道来。
1. 范本和(化名万刚,即万岗)滨海县通榆镇万岗村。
万刚,原名范本和,化名万刚、花木香,1920年生,上海市祟明区庙镇人。在本地小学就读完高小后,随哥哥到上海华丰印刷厂当童工,逐步成长为工人中的主心骨。 1940年冬,组织决定将范本和等送往苏北盐城抗大五分校学习。
▲范本和烈士的故乡。 范本和于1941年1月16日到盐,被编入抗大五分校三大队学习。5月份结业后不久,进入盐城县军法处保安科任科员。盐城沦陷后,范本和回到军法处工作,7月底被派往阜宁县东北行署。
同年10月,东北行署改设阜东县。翌年一月,该县设保安处,范本和即留该处工作。
1943年2月,日军对盐阜解放区进行“扫荡”,阜东县城东坎镇被日军占领。范本和奉命到獐沟区组织开展反“扫荡”斗争。
4月30日晚,范本和与区委分工干部宋义在姜三埝召开联防区工作会议。次日天刚蒙蒙亮,从东坎出来“扫荡”的伪军100余人,向姜三埝包抄过来。在村庄的西北角,宋义与范本和持枪突围,被伪军发现,范本和不幸腿部中弹,仆倒在地,仍举枪还击。宋义见状,一边转身开枪还击,一边喊队员救护范本和。
范本和不愿拖累战友,断然拒绝,并支撑起来还击伪军。驳壳枪子弹打完后,被伪军一颗子弹击中胸部,当场壮烈牺牲,年仅23岁。此战后,当地群众和联防队员将他的遗体运回区署。
1958年,烈士牺牲的地方被命名为万岗大队,现为通榆镇万岗村。根据烈士遗存的若干亲笔信,范本和的化名应为万刚,但因多年的误传,将“刚”误写为“岗”。
范本和的父母忧心儿子在兵荒马乱中的安危,他曾于1942年10月23日写信劝慰:
“ 四年远离膝下,不能侍奉左右,总觉有憾。但值此乱世之时,为将来之幸福,谋前途之伟业,致不能顾及矣,然总有拨云雾见天日之一天也。”
次年元月26日,他又写道: “二老既明瞭(了)吾之意之心,则虽不侍奉左右亦不见怪吾矣。待时局平定后归家团聚,时天乐何比耶!
2. 唐发春东台市城东新区红烈村 据《盐城地名的红色印记》一书介绍,“红烈村,原为东台县城东乡的东广盈村,因纪念少年英雄、革命烈士唐发春而命名。” 另据《红色盐城地名印记》一书介绍,唐发春,1929年5月1日出生于上海广西路一个纺织工人的家庭里。一说幼年跟随父母去上海谋生,靠父亲在上海拉黄包车生活。 现在比较多的说明是,红烈村是为纪念窦洪昌、许学和、曹国良、范桂生、唐发春和窦景龙等6位烈士而命名。
3. 李初久盐都区秦南镇(北蒋)楚久村 ▲一座与众不同的烈士纪念碑, 右起第一位烈士便是上海人李初久。
李初久 ,1915年3月生于上海。早年在中学读书时,即参加地下党组织活动。1940年11月底奉命离沪奔赴苏北盐城,到抗大五分校学习。
次年春,李初久从抗大毕业后,分配到新四军三师七旅二十一团。后被任命为盐城县总队一大队教导员,与大队长陈镜心活动在盐城七、八、九区(即龙冈、尚庄、沙沟)一带。
大队组建初期,他采取边打仗、边扩军、边整编的办法,发展地方武装。他亲率队伍收缴KMT散兵游勇的武器,并集中民间枪支,打击土匪武装,不断壮大自己。
1941年7月下旬,驻古殿堡、秦南一带的日伪军300多人,分两路向八区“扫荡”。驻龙冈的日伪军100多人也乘汽艇从泾口向石沅河、盛家滩方向袭扰,形成夹击之势。
因侦察员最初报告仅发现“十几个便衣”,李初久便带上二中队20多人从张舍出发,到江窑阻击。他们利用旱沟的有利地形向前运动,本想靠近一些再打,不料中途被日伪军发觉,遭到步枪、机枪的猛烈射击。
敌情有变,李初久带领队伍顽强作战,连续打退了日伪军的两次冲锋。后来,他发现队伍弹药不多,且县政府已转移,遂果断下令撤出战斗,向西突围,自己则和一名战士留下掩护。
在子弹打光的情况下,他为了不落敌手,毅然纵身跳入水中,因不会游泳而溺水牺牲。事后,地方政府闻讯,派人将他的遗体打捞上岸,安葬于耿葛庄东部。 由于“初久”和“楚九”两音相近,地方将李初久烈士误为李楚九,将耿葛庄命名为楚久村。
4. 施富旗东台市东台镇富旗村
施富旗,1922年出生于上海市崇明一个农民家庭,家境十分贫寒。
1938年,年仅16岁的施富旗参加了新四军,在历次战斗中表现突出,多次受到表彰。1940年冬,施富旗进入设在苏中的抗大九分校学习深造。
1941年,施富旗来到东台县海丰区担任游击连连长,兼任支部书记和区武装委员。此处靠近东台县城,敌军势大,任务艰巨。不到两年时间,游击连取得十几次战斗的胜利,缴获许多枪支弹药,配合地方政府锄奸惩霸十多人。
1944年冬,海丰区游击连和曹䥕区游击连上升为主力部队,施富旗任苏中军区第二军分区独立团3营8连连长。
▲施富旗连队遇袭地钱家灶。 1944年12月,海丰区委在钱家灶召开会议。由于叛徒告密,会场遭到70余名日伪军包围袭击,情况十分危急。施富旗带领队伍奋勇抵抗,为转移人员争取时间。一场激战后,敌人被击溃,施富旗不幸中弹重伤,昏倒在血泊中,被紧急送往马家灶后方医院抢救,终因伤势严重,失血过多,才到窦家洼(四灶上官村),心脏便停止了跳动。
此战后,海丰区将桑梓乡更名为富旗乡。后来,四灶乡将民主村更名为富旗村,立碑纪念这位上海来的抗日英雄。
5. 方强(袁文彬)大丰区方强居委会、方强农场
袁文彬(化名方强),1901年8月28日出生在江苏省青浦县(今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长溇村。
他家境贫寒,早早地就到上海宝隆医院(现为上海长征医院)当勤杂工,不久,升为看护(护士)。由于他工作负责,又勤奋好学,态度谦和,受到许多病人的欢迎。有个病人被他的刻苦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主动资助他读书。不久,他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医科。
方強1941年牺牲于盐城,是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之一,在盐城可谓家喻户晓,“盐渎杂谭”曾发文介绍,详情请点击: 黄埔四期毕业,牺牲在盐城,多个单位以他为名
摄于盐城新四军纪念馆 资料图 1953年,烈士牺牲地伍佑中学破土兴建。这时,目击者金姓老太太找到当地政府说出十多年前的秘密,方强烈士的遗骸才被发现,坑里有一副圆边金丝眼镜,胫骨上仍锁着早已生锈的脚镣!长眠异乡12年的方强烈士终于魂归故里。 烈士的遗骨先被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今静安公园),后经时任上海市长的陈老总批准,迁入江湾烈士墓。周善培老人亲自为女婿题写了碑文。 1940年代的盐城,是华中抗战的中心,吸引了大批上海的爱国青年,远远不止以上5位,如在建湖北秦庄牺牲的王海纹(俞中和)、方青萍(方琪)、李馨等鲁艺女战士,他们的事迹一样感天动地,虽然未曾被命名为地名,一样为盐城人所铭记。
▲ 也曾有一位盐城先烈牺牲于上海,他的名字化成了上海的一个地名——知道他是谁吗?
来源:盐渎杂谭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