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是1949年10月3日,盐城各界人士在老体育场(今凌桥小区附近)庆祝新中国成立的场景。资料图。 当此际,尽管盐城获得解放已有一年时间,但并没有到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的时候,仍然有一些“收尾项目”尚未告竣,盐城人仍能见到部队出动、听到激烈交火。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4年中,盐城境内还打了3场仗,规模不大,影响深远。 1.马家荡剿匪 建国之初,马家荡是盐城、建阳(建湖)、宝应、淮安、阜宁5个县13个区56个乡的接合部,有马家荡、青沟荡、收成荡、射阳荡、沙庄荡等,时称“八八六十四荡”,连成一片,纵横50余公里,芦苇杂草茂盛,地形复杂,历来是土匪出没之地。解放初期,国民党特务和散兵游勇潜人该荡,与当地的不法势力相勾结,打家劫舍,散布谣言,破坏地方政权和建设。华中第5军分区为平息马家荡匪患,早在1949年9月2日,就成立了5分区马家荡剿匪委员会(即指挥所),5分区专员公署公安局副局长刘伯超任书记,5分区司令部侦察通讯科科长朱珍任副书记,公安局侦察科长、政治部组织科长及盐城、建阳、宝应、淮安、阜宁5县各1名县委委员为剿匪委员会委员,抽调干部50余人,配备短枪,组成6个工作队,由剿匪委员会委员分任队长。各有关县各派1个连(计约1000人),在剿委领导下,分工负责,统一指挥,进行剿匪。在新中国成立的喜庆氛围中,剿匪行动有条不紊。剿委确定以“政治为主,军事为辅”的剿匪方针,首先发动群众,实施政治攻心,分化瓦解匪众,同时开展军事侦察和清剿活动。截至1949年12月中旬,经过3个月的紧张斗争,捕捉匪徒22人,其中匪首7名、惯匪15名,捕获潜伏特务2人,收缴一批武器弹药和抢劫群众的财物。1950年5月,舟山群岛解放,在沿海地区活动的海匪失去依托,在海上漂泊流窜,殃及盐城沿海地区。苏北军区组织步兵第102师、军区海防团、1个炮兵营和南通军分区1个团及2个营、盐城军分区1个营及8个县大队,对苏北沿海港口严密封锁,管制粮、水,断匪供应,迫使海匪内部混乱,同时开展政治攻势,争取了海匪一部35人投诚。1951年春季渔汛期,苏北军区组织海防团2个水上连,盐城、南通军分区和步兵第102师各1个水上大队,结合护汛生产,配合海军连云港巡防区,对海匪实施了海上进剿。半年内,苏北军区共歼灭武装股匪1664人。至此,基本肃清了苏北境内的土匪特务,维护了社会治安,巩固了新生政权。1963年10月8日6时许,由10名国民党武装特务组成的“独立第18纵队”,乘坐特制小舟在射阳县沿海横滩港至五条洼之间(56.51)沙滩弃舟登陆。该股匪特在由海滩登陆约1小时后,下海渔民中的基干民兵发现匪特丢弃的登陆舟,立即报告边防部队。与此同时,驻守大喇叭地区的守备分队瞭望哨也发现匪特的行踪。随即,守备分队和公安哨所派出7名战士追捕,同时组织就近民兵和群众封锁道路、设卡堵截,在匪特潜人方向的20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了包围圈。匪特在边防战士追捕下,其中9人自知抵抗无用即缴械投降,另1名潜逃。附近人民公社在得知情况后,即按联防方案组织上万名民兵、群众迅速投入围捕,配合部队驻射阳守备分队官兵围捕匪特,逐村、逐圩、逐沟地进行20多小时的搜索。最后,潜逃的1名匪特在草窝里被搜索民兵抓获。这次剩匪,共俘获特务10名,缴获卡宾枪8支、手枪11支、手榴弹3枚、电台1部、登陆舟1只以及携带的其它全部物资。在剿匪肃特中,有9人荣立一等功,13人荣立二等功,67人荣立三等功,11个单位立集体功。至于失败被俘的10人,其本籍何处、命运如何,笔者一时找不到相关资料,请知情者不吝告知。 资料来源: 《盐城市志》《江苏省明请以来档案精品选》《光影七十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