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图书馆(室)在服务乡村振兴中作为
盐城市盐都区潘黄镇文化广电中心 周维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强调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农民的亲切关怀。如何引导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村主人,文化广电部门责任重大,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部门的重要力量之一,更是责无旁贷。乡镇图书馆(室)是图书馆事业中最贴近农民的基层图书馆,是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门户,乡镇图书馆(室)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时代的农民,促进农民知识结构的更新,为农民提供所需竞争情报和对称信息,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和乡镇和谐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乡镇图书馆(室)在振兴新农村建设中极其重要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谆谆教诲:“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乡镇图书馆(室)既是最基层的公共图书馆,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它面向基层无偿或者有偿地服务于社会大众,可能影响到每个社会成员及其整个人生历程。图书馆的藏书,是农村的一个知识宝库。通过书刊流通,可以逐步培养一大批喜欢读书的群众,进而在农村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开发读者的智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文化在振兴农村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哪个地方最繁荣最富裕,就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设施,为当地人们提高文化素质提供服务。尤其是在人口众多的农村,农民需要学文化和科技,更需了解政策信息。因此,乡镇图书馆要为农村营造健康的社会风气,提供新的理论和观念;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常识;提供多层次的农村商品生产信息和市场经营方法、让新一代农民找到自学成才和全面奔小康的方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一种新型文化阵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农村的年轻一代基本上都达到了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广大农民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现代社会人们的新观念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缩短了城乡之间的差别,精神文化开始走进新农村,广大农民渴望知识,渴望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也需得到满足,但是如果没有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精神生活就要走向错误的方向,而乡镇图书馆恰恰是能给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提供”精神食粮的宝库。
二、乡镇图书馆为新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最基层的乡镇图书馆就是要在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抓落实,多角度、全方位为振兴农村提供精准信息。
(一)利用馆藏资源为农民提供信息。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要进入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人,参与市场竞争,就需要丰富的产品信息、技术信息和加工信息。乡镇图书馆利用馆藏资源如报刊、图书及农业技术信息资料,举办科技讲座,开展定题定点跟踪服务,解答信息咨询,让农民群众广泛地接受信息,开拓视野,增长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使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生活观念逐步得到改善和更新,让广大农民生产有方、销售有路、致富有门。科技兴农是发展我国农业的长期战略,农民是发展农业的主体,又是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乡镇图书馆能够积极引导农民主动地学科学、用科学。通过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用现代科学文明打破农民的传统心理,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强烈的科技意识和商品生产意识。
(二)利用馆藏资源深加工为农民提供信息。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图书馆培养了一代有文化、有理想、有智慧、有创造性的新型农民,但城市社区的继续教育之风尚难以吹到乡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乡镇不够强大,众多己经毕业的初、高中生,其所学的书本知识随着繁杂的农事劳作不断退化,创新能力难以发展。乡镇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由传统手工提供浅层次服务转向文献的深加工领域,开展有序、主动的跟踪服务,提供科技查新服务,二、三次文献加工服务等等。根据农民的个性和学习特点,帮助他们掌握知识,广开思路,活跃思维,发展个性,拓宽视野,促进创新思想的发展。引导农民利用电子文献,采集和输送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帮助农民更新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利用上级部门之间通力合作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广电部门倡导的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种重大的公益性文化传播方式,其可行性在于信息来源广、内容新、传播快,能够满足广大求知者的需求。乡镇图书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服务水平,信息提供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业务逐渐萎缩。要让信息资源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出台自上而下地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方案,对设备配套、资金筹措、分布点设置层层督导落实;加大对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对整个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以保障工作的延续性;加大针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积极参与到享受文化先进成果的队伍中来。
(四)通过乡镇图书馆(室)业务辅导传播扩大信息。强化基层图书馆(室)业务辅导工作,挖掘利用基层网络的前沿知识信息资源。包括设立基层图书流通点,培养先进典型,举行农村经济建设研讨会,建立读书示范户档案,开展读书用书活动,发布科技致富信息,图书馆可以举办现代科技、生命科学、人与自然、环境保护等专题展览,通过推荐新书、征文、智力竞赛、讲座、报告会、夏令营等活动,向包括青少年等在内的农村广大读者展示图书馆的博大精深,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举办培训班为农民送图书、送科技、送信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让农民在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新观念,学到致富本领。
(五)通过乡镇图书馆工作人员高质量服务来满足农民读者需求。一是把农民需要的图书、信息、文献资料,直接借给他们使用。二是针对农村的需求,利用馆藏信息资源,通过摘录、摘要、汇编等方式,编印适合本地农业生产特点的科技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农民和专业户。三是现代科学信息有的是外文资料,有的是专业术语、技术数据,农民在使用技术文献时,有的看不懂,有的不理解,图书室请专业人才翻译或讲解。四是计算机是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工具,可以通过网络帮助农民查找有用信息,检索有关文献,解答咨询,当好农民的参谋。
三、乡镇图书馆为振兴乡村旅游助力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工作,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地不同的文化习俗、民族特点为文旅融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图书馆文化书籍的收集与拓展为文旅融合的宣传提供了足够的宣传文案。近年来,全国各地举办的非遗展览、民俗体验等各项活动都是文旅融合的表现。非遗展览和不同展览品都有着富有中国特色的含义,通过展览活动的举行能够让参展者充分体验实时穿越的感觉,同时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众所周知,2004—2018年间,我国在上海国际图书馆先后举办了九次主题展览活动。参加该活动的人员来自世界各地。图书馆通过展品的介绍,能够激发参展者的旅游热情,有助于当地旅游市场的发展及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播。另外,“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搭建了桥梁。2018—2019年间我国多家图书馆举办了以丝绸之路为主体或背景的活动。
近年来,我国兴起了一种体验式旅游的新型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逐渐建立了多种带有中国文化气息的图书馆民宿,让旅客事先了解景区概况。以盐都区图书馆为例,戚九龙收藏的明清古籍,《龙门春秋》《陆氏宗谱》《杨氏家谱》《左传》《庄子》等60余册;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纵湖,湖面呈椭圆形,是里下河地区最大、最深的湖泊,享有苏北第一湖美誉。现有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宋曹纪念馆、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墓、“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教书馆、吴王张士诚好汉寨遗址“芦荡迷宫”、中华淡水湖中第一佛——金身水月观音等景点,已建成广场区、水上风情区、历史人文区、佛教文化区、芦荡迷宫区、湿地生态区、渔农观光区、湖滨度假区、野营拓展区、科考探秘区等10个功能区,其中芦荡迷宫为全国之最,已经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等等,这些图书资料让前来旅游的读者通过这样的方式自然能够加深对盐城乡村文化的印象。
再以潘黄街道为例,潘黄街道是盐都区最大的街道,过去是盐城市的城关镇,也是苏北地区经济重镇,总人口在5万以上,目前下设14个村居,每个村居都建有图书室。这对乡村居景区建立文旅融合意义重大,不仅能让游客享受精神大餐,还助推文旅融合更好的发展,使景区的文化品位与文明程度相得益彰,有助于提升旅游内涵,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动盐城文旅深度融合,实现文旅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同时,阅读进景区可让广大游客随时随地随手阅读,为开展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盐城、文明盐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荐稿:董新民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