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葵花的欢歌
作者:邵玉田
那是一片浩浩荡荡的绚烂花海,兀自燃烧着,醒目而带着迢迢的诱惑……
昂首的花盘,威严的绿叶,一行行一排排,如列队的士兵伫立乡间,又像统一着装的女子,同样的心事、同样的姿态、同样的队形,如梦似幻般成为盐渎街道花吉村一道最醒目的景象,最亮丽的风景。
这一次,市文联“美丽乡村采风行”也包括盐渎街道花吉村在内。出发前,读过几篇媒体的报道:“蜜蜂也把这里当做采蜜的天堂,飞来飞去,落在了花盘上,微风拂过,随着花盘轻轻地摇摆”;“游人们在葵花丛中,放慢脚步,放松心情,留下自己欢快的笑颜。这片花海中,随手一拍,便是满满风景”;“从观景台上俯瞰,星空、笑脸、花吉,千亩葵海、百亩花廊,22000株发青勾线,配合35000株油葵,形成了绿植与金灿灿的葵花——相互映衬的“花吉迷宫。”等等。
随着采访的继续和跟进,听了现场解说,又拿到了盐城市农科院的一份《人才技术走向大地,转化服务更加有效》的总结材料,顿时豁然开朗,就像与这一大片盛开的向日葵相遇:斜阳余晖辉煌灿烂,覆盖着浩大而井然有序那样,我立刻就找到了所要探寻的方向。
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经这样描写向日葵:“向日葵葵盘,就像一座精美绝伦的音乐大厅,那一粒粒粉黄的花蕊,宛如一个个座位。太阳一出来,整个音乐厅里就会上演辉煌壮丽的阳光交响乐。”
花吉葵园的欢歌,不仅仅是葵花生命的欢歌,更是“乡村振兴,科技下乡”的欢歌。
这边,三年前,花吉村在街道的扶持下,集体流转土地1500亩,投入亿元资金,分两季种植向日葵,打造千亩葵园,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那边,市农科院推进景观创意旅游农业建设服务,承接盐都花吉村等地葵花品种规划、布局,工厂化育苗、栽培生产等全程跟踪指导和服务工作,打造了“花吉葵园”等主题旅游景区“向日葵的故事”。
这边,村里按照三产融合的标准,致力打造集“农业+旅游+深加工+产学研”于一体的农旅示范区,更好地满足特色化、多层次的乡村旅游需求。由省、市农科院与花吉葵园合作成立葵园产业研究院、葵花产业基地,提供技术支持,逐步完善葵花籽、葵花油加工场以及葵花风情、民宿等设施建设,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那边,市农科院党委坚持“人才技术走向大地,转化服务更加有效。”从而做到,服务力量更加集中,服务内容更加多样,服务项目套餐化,科研科普紧密结合,服务模式更加精准,服务成效更加显著。“萤火虫”科技服务、博士志愿者服务等品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21年,完成各类技术合同登记备案共22项,其中技术服务合同13项,技术转让合同3项,司法鉴定合同6项,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提升。花吉的“一举夺‘葵’”项目,首列其中。
目前,花吉千亩葵园已发展成为江苏最大的油葵种植基地,从而获得了“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称号,“全省旅游重点村”已顺利通过检查验收。
花吉村干群一体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将进一步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加大投入,做大做强花吉葵园。”
采风中发现:花吉村人,看到了市农科院的同志,特别热情。他们说,内心充满了感激。而市农科院的同志表示我们始终牢记住习总书记的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
现场的一幕,是不是有点像京剧样板戏《沙家浜》里的“军民鱼水情”。
向日葵,直立蓬勃向上的植物。向日葵,更是具有生命体征,情感丰富的植物。
如果你亲临实地,自然会发现:向日葵,一脸的灿烂,一脸的微笑,目光始终追赶炎炎夏日。灵活的脖子,紧随着太阳在旋转,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它是那么的专注、那么的倾心。
作者简介:
邵玉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