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退去,条子泥露出浅滩,潮汐作用形成的波纹细沙,一浪一浪,绵延不断至天边。 浅滩深处,一只勺嘴鹬在低头觅食,身子团团的,腿上套着标记黄环,头一摇一摆两边扫着。一抬头,见远处三脚架对着它,先一警觉,之后松了口气,若无其事地甩甩尾巴,“嘟嘟嘟”向前几步,继续低头,将长长扁扁勺子一样的嘴钻进浅滩泥沙里。摄影师李东明按动快门“咔嚓咔嚓”,一幅萌态十足的勺嘴鹬海滩觅食的美图就这样定格了。 李东明原是大丰城区一照相馆的老板,放着收入颇丰的工作不做,天天背着个相机到滩涂拍鸟。起初只是爱好,之后得知勺嘴鹬是濒危物种,便把喜好上升为使命与责任,走上了追鸟护鸟之路。因爱鸟痴狂,众人赐他“鸟人”称谓。 那天,李东明照常去条子泥拍鸟,看到几个渔民围成一团交流什么,原来他们网住了一只鸟,看模样奇怪,在那议论着。他上前一看,是一只不起眼形似麻雀、嘴似勺子的鸟儿,鸟哀求的眼神让李东明心生怜悯,他说服几位渔民放了小鸟,可小鸟没有立即飞走,李东明拿出相机拍下了这张小鸟的照片。之后,有朋友告诉他,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鸟,叫勺嘴鹬,是濒危物种。冥冥之中,李东明觉得这是上天所赐的缘分,从此决定追逐勺嘴鹬,与此鸟儿续情缘。 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上的一颗生态明珠,条子泥拥有广阔的潮间带。风光秀丽,空气新鲜,生物多样,贝类丰富。几百种鸟儿都在这里觅食嬉戏,一堤之隔是它们避潮休憩的720亩家园。有得吃、有得住、地方大、人又好,自然深得勺嘴鹬喜爱了。 7月的一天,从北方飞回的一只勺嘴鹬中途受伤,在浅滩上一瘸一拐的,李东明看见心疼不已,丢下“长枪短炮”给同行摄友,将勺嘴鹬捧在手心,深一脚浅一脚返回岸边,匆匆忙忙赶到附近医院,为它清洗伤口并涂药水……几位路人围过来看热闹,纳闷着:“一只鸟犯得着这么上心吗?”没料想勺嘴鹬反感了,“扑哧”拉了一泡粪便。围观者避之不及,而李东明却喜出望外,只见他俯下身子,用镊子将它一点点小心地挑起,放在随身携带的玻璃管内,那神情就像是对待一件旷世珍宝。原来他除了拍鸟护鸟,还义务当上了中国沿海同步水鸟调查组成员,这对于研究勺嘴鹬太重要了。 李东明爱鸟痴迷程度让女儿心生怀疑:“爸爸天天早出晚归去拍鸟护鸟,怕是我和妈都不如鸟儿重要呢!”其实,李东明心里对妻女是愧疚的,他总想在妻女和鸟儿间努力寻找一种平衡。 一个夏日凌晨三时许,李东明叫醒了熟睡中的女儿:“和我一起去条子泥看日出吧。”喜欢旅游的丫头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摸黑上车,随爸爸上了临海公路。这条路车流量极大,成群结队的卡车呼啸而来又飞奔而去,车身冗长高大而沉重,一路上险象环生,把丫头紧张坏了,好不容易熬到条子泥,还没来得及观赏清辉洒照的辽阔海涂,蚊虫簇拥而上。那天,丫头的确如愿看到了壮观的海边日出,但脸上身上却被蚊虫叮出若干个包包。事后,她想,自己就一次出行条子泥还受到这么大的惊吓,爸爸多年如一日来回奔波要经受多少危险? 丫头的担心并非多余。一次李东明开车前往条子泥拍鸟,不料路滑翻车四轮朝天,心想这下完了,他下意识摸摸自己的光头,还好,没死。抖索着掏出手机蜷在车内报了警,最后还是边防官兵前来救出了他。 还有一次也是追勺嘴鹬,因为太专心,不慎陷进沼泽地,眼看淤泥没过腰部,同行摄友搭救不成,情况非常危急。幸亏不远处有渔民赶海,大家赶来用竹子让他抓住,然后众人用力喊着号子“一二三”,像拔萝卜一样把他从淤泥里拔出来。 危险并没能阻止李东明停下追鸟的脚步。十二年,十万多张片子,每日往返一百多公里,跑废两辆车,花去资金一百多万元。勺嘴鹬迁徙的沿海,广东、广西、福建……他都追随,情缘至深。 来源:盐城晚报 作者:冯晓晴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