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是我国古老的戏剧剧种之一。它起源于以历史文化名城淮安为中心的苏北里下河地区。
清末民初,东台成为里下河地区的商埠重地,淮剧在东台有了长足的发展,东台城里的新新大舞台、怡民大戏院都常有淮剧演出,一些大型庙会也常邀请淮剧班子前来助兴。抗日战争时期,东台曾经是苏中抗日根据地,淮剧作为新四军抗敌宣传的主要剧种得在这里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当年鲁艺华中分校为各地的抗敌宣传团体培训了一批批优秀的淮剧演员,在里下河地区,淮剧团体只需一条小船就可以循水路四处演出,宣传抗日真理,因而淮剧在东台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淮剧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独特贡献。

1945拍摄于东台的新四军前线剧团全体合影
1952年,著名表演艺术家 华良玉在上海组建了合兴淮剧团。1958年合兴淮剧团在文艺界整风时与精诚剧团合并,成立上海红星淮剧团,有演员42人,编剧、作曲、乐队人员俱全。1959年上海市调整文艺团体时,准备下放一批剧团。东台县政府获悉后派人前往联系,经上海市文化局研究同意,将该团划归东台县领导,改名东台县淮剧团,工资制度由固定工资制改为低薪分红。自建团至1966年共挖掘、创作节目300多个,其中现代戏占五分之一。

剧团共有演职人员42人,祁政任指导员。陈少芬与谢洪生、王剑卿任正、副团长。编剧邓小秋、岳明德。导演谢济庚。音乐设计王凤生。舞美设计丁宝银。主要演员有陈少芳、颜美琴、谢洪生、曾月红、夏兰琴、唐玉仙、谢济庚、杨红英、高文琴等。。
1963年剧团演员自挑行李衣箱下农村为农民演出《小保管》、《南方烈火》等剧目,受到盐城地区文化部门表扬。“文化大革命”期间,剧团受冲击被迫停演,1968年,被强令与东台县锡剧团合并,两个剧种硬行扭合一起,无法使艺术得到发展。1969年4月被宣布撤销,演职员分别安置到工厂与县文工团,有表演艺术专长的演员为外地剧团吸收。

虽然东台淮剧团解散了,但东台人的淮剧情结却没有断,由江苏省淮剧团上演的新版淮剧《太阳花》: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苏北农村的一个故事。主人公方大姑含辛茹苦带大两个儿子,一个成了抗日英雄,一个沦为日本汉奸。面对民族恨、母子情,方大姑最终选择亲手毒死了汉奸儿子,保全了全村人的性命。该剧1995年至今已演出580余场,其间几经打磨,目的就是使其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戏曲现代戏。该剧的编剧即为原东台市政协副主席卢冬红女士。

如今,在东台一些乡村的庙会以及结婚、生日、开业等喜庆场合,仍可看到一些小型淮剧团的演出。

淮剧唱起来质朴粗犷,高亢苍凉,自有其独特的醇厚韵味和审美气质。淮剧多为悲剧题材,演员尤以唱功见长,那些小悲调、十字调、老淮调、大麦调……经演员有板有眼声情并茂地唱出来,感染力极强,往往台上悲怨慷慨,台下是唏嘘一片。它既不同于南方越剧昆曲的阴柔,也不同于北方秦腔或豫剧的阳刚,而是于阴柔之中糅合了阳刚,又在阳刚之中渗透了柔美。她吸收了京剧的板式,行腔却又大量采用流行于民间的小调,比较自由,既上得大剧院舞台,又下得民间在群众中小型广场演出,很接地气,深受群众喜爱。
来源:东亭庖人天厨星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