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出这个帖子,是为纪念一个了不起的安徽人。

一周前,行经盐淮高速淮安南郊,一个地名突然撞入眼帘——石塘!不由得好一阵心悸。 75年前的3月2日清晨,就在这个地方,当时叫淮安县石塘区,属苏皖边区政府五分区(盐阜区)管辖,一个22岁的年轻记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留下一句话:“宁叫枪毙,绝不自新!”蒋军将他枪杀后,又将他的遗体惨无人道地焚毁。 
他,就是盐阜大众报原副主编、盐阜日报特派记者、新华社盐阜分社记者钱毅。他是安徽芜湖人,原名钱厚庆,文学家阿英(钱杏邨)长子。 1941年底,16岁的钱毅抱病离开上海孤岛,前往新四军一师一旅服务团参加抗战,后又历经千难万险,于次年来到“华中抗战的中心”盐阜区,进入三师鲁工团。1943年春,在日伪大扫荡中调入“东海大队”,与敌周旋。“后遂专攻大众文艺与民俗学,决定将全生献给工农大众的文学事业”。
1944年,钱毅入《盐阜大众》报社任编辑,“虚心向群众学习,猛晋甚速”。“由其工作作风刻苦耐劳、深入持久,培养工农作者不遗余力,屡因辛劳致病,亦不稍休,被选为模范工作者,并被聘兼任华中文协大众文艺委员会委员”。抗战胜利后 ,二十出头的钱毅担任报社副主编。

钱毅写给弟弟钱小惠的信
自卫战争(蒋氏发动内战)遽起,钱毅抱“必死决心”,热烈要求参军,未获批准。第一次涟水大战,始克奔赴前方,从事民夫教育工作,凡一月有余。后又屡番申请,再至前线。
为申请到前线采访,他再三表明心迹:“和人民一道去坚持下去,斗争下去,直到胜利,直到天明。”
在前线,“他与联防队同敌人作战,在他恐怕还是第一次,子弹从他身旁擦过,他没有丝毫的畏惧……”。他在2月22日的信中写道:“六天里,我们打了两次仗。”
他一手拿笔、一手拿枪,“这里的材料相当多,我脑子里好似要溢出来似的,可是却抽不出时间来写。这次开会,抽空写了两篇……”
1947年3月,《人民报》一版刊发钱毅殉职的消息: 【新华社华中二十四日电】名文学家阿英长子、本社盐阜分社及盐阜日报特派记者钱毅,坚持蒋军侵占区后方新闻阵地,不幸在淮安南郊石塘区采访时,在突围中,被蒋军俘去后英勇牺牲。当蒋军迫其自新时,钱毅即厉声回答“你们没有资格和我谈话”,又说“宁叫枪毙,绝不自新(投降)”。次日即在石塘镇外从容就义。钱现年二十三(虚)岁,中共正式党员。
 图片中间的年轻人就是钱毅,他是盐阜报最早牺牲的烈士,也曾是我国新闻战线最年轻的烈士,同时是新华社150多位烈士之一,延安清凉山新华社纪念馆中有他的大幅照片和事迹介绍,他是新华社留下照片的38位烈士之一。
上图中最后一位女士,是1999年在南联盟牺牲的邵云环烈士。
浴乎仁,游于义,当年熟读南冠草;
不负国,不亏党,今朝重谱正气歌。
上面的挽联,是阿英在山东根据地听闻噩耗后,于万分痛苦中写下的挽子联。
“出庄后即是沙滩,四顾无人,至此一阵心酸,始敢放声痛哭:毅儿!毅儿!你死得英勇,你应该这样做!但是我的苦痛,自今日始,将是永无底止了。一切自幼的形象,一一重现吾前,泪涌竟如流泉矣。”(《敌后日记》)
睹物思人,深切缅怀。

钱毅牺牲的消息传来后, 柳亚子先生感慨系之。 
3年后的1949年10月1日, 钱毅毕生为之奋斗的新中国成立了。 黄克诚将军念及前事, 亲笔写下这段话。

郭沫若先生曾为钱毅题写墓碑。 “阵前出入经风雨,敌后耕耘叩鼓钟。 血沃江淮存典范,吾侪接力绘新容。”
75载沧海桑田,故战场早已换了人间。今天,春风吹拂盐淮大地,钱毅的形象宛然如昨,他的品质皎皎如月,他的事业仍在延续,他的精神历久弥新。
参考: 《敌后日记》、芜湖党史方志网“人物述林”、《报坛英杰永留芳》《苏皖边区史》等。
荐稿:周晨阳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