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服务行业,绝大多数律师都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规范,以专业服务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他们是值得致敬的人。然而,当下仍有少数不良法律工作者为谋取利益,通过不当方式挑拨纠纷、招揽案源,为一己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对此,公众需要保持理性判断,增强防范意识,不被别有用心者蛊惑。同时,建议各级司法局和律协强化法律服务监督与管理,维护行业信用与秩序。 “挑拨争讼”的常见表现是主动“制造”纠纷。有些法律工作者(基本都是些业内知名度低、能力差的)在未受委托的情况下,主动介入他人邻里、家庭、商业等纠纷,夸大问题严重性,甚至虚构法律风险,达到诱导争讼揽案获利的目的。在医院的骨伤科,常有一些法律工作者打探致伤原因,游说锐化矛盾,鼓动争讼;有些法律工作者听说企业有劳动争议,马上主动介入,不辨是非,挑动争讼。 他们挑动争讼的惯用手段大多是利用当事人的法律知识浅薄,通过恐吓激发当事人焦虑,或通过诱导促使当事人追求不确定的梦幻利益。 他们往往过度承诺或煽动情绪,宣称“包赢官司”、“关系过硬”等等,刻意煽动对立情绪,忽视调解、协商等更高效的解决途径而盲目诉讼。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接到多例当事人反映,有些法律服务工作者在法院、派出所、医院等场所“蹲点”搭讪当事人,或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个人信息(如交通事故、离婚、邻里纠纷等当事人信息),主动推销法律服务。多例被误导进入诉讼而最终并未如愿的当事人说,“受无良法律工作者蛊惑走上诉讼路,输了官司费了钱,讼棍们是正反都拿钱,他们是社会矛盾的最大得利者。″的确,少数法律服务者赢了官司夸大其功、输了官司推说法院判决不公,是屡见不鲜的事实。 打官司请律师,是公民法律意识增强的表现。但如何识别合规的法律工作者,防止被人误导,甚至上当受骗,其中大有讲究。 首先要核查资质。律师需持有《律师执业证》,可通过全国律师执业诚信信息公示平台(http://credit.acla.org.cn/)查询真伪及执业年限、律所归属等信息。即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也需在司法局备案,可通过当地司法行政部门官网验证。切不可听自我推销者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再则,遇事要冷静评估法律服务从业者建议的专业性与合理性。合规的从业者会基于事实和证据分析利弊,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如调解、仲裁、诉讼等,而不是一味鼓动诉讼。当事人要警惕“非诉不可”、“马上交钱”等激进话术,真正的法律建议应包含风险提示,包括诉讼成本、时间周期、证据不足的后果等。随便夸海口的,往往不是骗子,就是道德有问题者。 合规服务以当事人需求为核心,尊重其自主决策权;而“挑诉”者更关注自身利益,可能频繁催促签约、要求预付高额费用,或暗示“关系运作”、“走捷径”等。对复杂纠纷,可咨询2-3家律所或通过官方渠道(如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法律援助中心)获取中立意见,对比不同建议的一致性和逻辑性,从而作出理性抉择。 遇到“挑诉”行为如何应对? 保持冷静,拒绝情绪化决策。纠纷发生时,先梳理事实、收集证据,避免在愤怒或恐惧状态下仓促委托。例如:合同纠纷先查阅条款,侵权纠纷先固定证据(照片、聊天记录等)。 明确拒绝不当接触。对主动搭讪的陌生人,可要求其出示证件并说明来意,若发现推销手段违规(如骚扰、误导),可直接拒绝并记录相关信息(如姓名、律所、联系方式)。 通过正规渠道寻求帮助。选择律所时,优先通过信得过的人推荐、司法局/律协官网查询,或前往律所实地考察,确认其办公地址、执业许可证等信息。签订书面委托合同要明确服务内容、费用标准、代理期限,避免口头承诺。 若遭遇威胁、欺诈或违规揽案,可向当地司法局、律师协会投诉(全国律协投诉电话:010-64235678),或通过“中国法律服务网”提交举报。涉及诈骗等违法行为,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 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诉讼并非唯一解决问题的途径。法律的核心价值是定分止争,优质的法律服务应帮助当事人选择最适宜的解决方式。例如小额债务纠纷,优先协商或申请支付令,成本更低;发生家庭矛盾,调解比诉讼更利于修复关系;在商业合作中,合同审查、风险防控比事后诉讼更能减少损失……真正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会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而非单纯追求案件数量。作为当事人,关键是保持理性,在维护权益的同时,避免被不当引导卷入无意义的纷争。 希望我的建议能帮助您更清晰地辨别和应对相关问题,必要时通过合规渠道寻求支持,让法律成为保护权益的工具,而非被他人利用的手段。
作者简介
仓中青,江苏盐城人。曾任中学教师、乡村干部、县报编辑记者、省级开发区农村工作局长、拆迁安置局长。以传递人性光辉、弘扬公平正义为志趣,数千篇新闻调查、社会评论和文学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及省、市各级主流媒体。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