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北网

不争、不怨的孔子

[复制链接]

2025-3-24 10:09:11 65984 0

请叫我岛主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25-3-24 10:09:11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来自 中国江苏盐城

请叫我岛主 未绑定微信 楼主

2025-3-24 10:09:11


不争、不怨的孔子


何伟俊/文

人的生存成长在于有理想,有所上升,但不需争、怨。越争,就越烦恼;越怨,就越痛苦。能力强一点的人不与人争,能力低一点的人不怨自己也不怨别人,大家和睦相处好,相互理解、尊重,相互交流,各有所进。人需要心静、气顺,不看他人的错误,恨他人;不伤害自己的心,不要带着仇恨生活。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放下怨恨,才是真正的解脱。学会放下,才能真正放过自己。人生不可能没有遗憾,但遗憾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你学会放下,你会发现那些困扰你许久的事,突然变得没有那么重要了。有些事物难以把握,不如学着放手,让心灵得以释放,使内心深处平静。人生不必苛责自己或别人,做到不纠缠,不执念,放过自己,真正活出人间清醒。人不必强求自己,自己鼓掌而不争,跟谁过不去都可以,自己能过就过。生活能治愈的,也都是愿意放下的人。允许一切发生,这才是真正的强大,迎来顺意人生。


一、不争的孔子

孔子自己的生活,不争夺富贵的态度是——“干不正当的事获得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边的浮云。”有人赞美孔子是“圣人”,孔子不争夺自己,说:“如果是圣人与仁人,那我怎么敢当?”

‌在《论语》中孔子体现出不争,强调君子应当以道为志,以仁为价值归依,以礼义为行为操守。‌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不与他人争斗,他说:“君子无所争。必(倘若)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君子没有可争夺的事情。如果与人射箭呢?在射箭的过程中,作揖辞让后才登上台阶,下台阶后又共同饮酒,这样竞赛活动是君子的行为。这样的以礼义为行去射箭就是不争。孔子还提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做事庄重谨慎却不与人争,合群团结而不结党营私。不与人争,并非真正的放弃自己,而是通过正道不断自我提升,增强自己的实力,这样即使面临竞争,也能保持从容与自信,与人相处好‌。

孔子的不争还体现在他对“让”的推崇上。伯夷和叔齐,是商末孤竹国的两位王子。孤竹君主在去世前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然而,叔齐在父亲去世后,坚持要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也不愿接受。最终两人都不争,逃避了王位,一起到周国去了。孔子赞美他们的让和不争,说:“伯夷、叔齐不记旧时的罪恶,怨恨因此很少。”孔子认为制度虽然可以安排政治秩序,但人的认可与服从是关键。孔子周游列国时,为了了解每个国家的政治状况,情态丰富也注重“让”而不争。孔子这样的行为,弟子子贡的印象很深,说孔子面对各国的闻政态度是——“父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00753mf25vgf3op2weo7z.jpeg


二、不怨的孔子

‌不怨,在《论语》里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孔子关注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应抱怨命运或责怪他人,而是要从自身找原因,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来解决问题。孔子的这种态度体现了他对自我约束和自我要求的高度重视,目的是通过提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理想的人格状态‌。孔子不抱怨、责备别人,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还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宽容地不责备别人,就会远离怨恨。

“不怨天,不尤人”的心态,孔子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一思想精神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抱怨外界环境或他人。孔子认为,人生的结果往往是由个人的努力和选择所决定的,因此应当通过自我反省和努力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怨天尤人‌。他在周游列国时,尽管未能得到诸侯们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并没有抱怨命运或责怪他人,而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来领悟更高的道理。这种态度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理解人、爱人、完善自己,通过自我提升应对问题‌。

面对问题不怨而提升自己,孔子说:“下学而上达。”真正的智者不会抱怨命运,也不会责怪他人,而是从自身找原因,通过修身养性来提升自我,促进人格的完善和发展‌。通过“下学而上达”,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积累和领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应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不争而真诚,人与人相处舒服;不争而厚道,使人心里踏实;不怨而信任,人与人彼此尊重;不怨而感恩,更能相处长久。


100753rogqox8pnq5tdgtt.jpeg


三、孔子不争、不怨的人生价值

不争、不怨是孔子的两种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在思想精神、人的心理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的意义。‌

从孔子的言行可以感受到,不争的意味是不与他人争夺或竞争,强调的是一种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在多个文化中都有体现,老子认为“无为而治”,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强行干预,遵循客观规律而为。《中庸》里的中庸之道“中和”不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争论往往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可能伤害感情。不争是信仰别人和自己,在交往中保持平和,减少冲突,增进友谊与合作,各有所进。懂得适可而止,不过分追求,也不放弃追求‌,真实做好自己能做、该做的事。孔子不争富贵、不争做官等,真正做好了自己的办学教育。不争从容地享受生活,减少无谓的纠缠和纠纷‌。不争能够心境宁静,内心世界更加宽广,不再为小事烦恼,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从孔子的言行可以感受到,不怨的意味是一种豁达的生活态度,强调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保持乐观和宽容。面对现实情况,不是无所谓或自欺欺人,而是乐观地面对生活,减少心灵的伤害。不怨,能让人活得轻松,放下思想的负担,拥有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别人,不责怪他人,尊重他人,也使自己自由‌。不怨能信仰别人和自然,使自己心态乐观,大家更加坦荡荡地面对生活,珍惜当下,化解痛苦和困扰‌。


100753d0ue0cu48ce455bk.jpeg




来源:何伟俊谈国学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金牌会员
:
qavzy815zkyg@wechat.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559

帖子750

积分2119

图文推荐

  • 张永辉 | 闲话盐城名人—徐铎

    朋友们,今天与大家分享的盐城名人叫徐铎。(盐城

  • 5名干部喝酒,1人死亡,为何发生如此恶劣的

    AI图片 与文字无关来源:“官察室” 记者观察荐稿

  • 施蔷生 | 生命的韵律:在流动中抵达永恒

    引言前天参加大学同学聚会,毕业已43年。今天参加

  • 丁正宏 | 血染大四河(下)

    悠悠大四河,以它博大、无私的胸怀,生生不息地流

  • 丁正宏 | 血染大四河(中)

    血染大四河(中)丁正宏 1947年12月26日清晨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APP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