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北网

抗战时期,韩国钧有没有拒任“伪省长”?

  [复制链接]

2024-7-3 14:06:07 386472 0

morpheus 社区微信达人 发表于 2024-7-3 14:06:07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来自 中国江苏盐城

morpheus 社区微信达人 楼主

2024-7-3 14:06:07

【导言】韩国钧,泰州泰县海安镇人,光绪举人,曾任民国北洋政府江苏省民政长,江苏省省长。抗战期间,辞官回乡的韩国钧于海安镇北徐庄避难,日伪得知后,威逼利诱年事已高的韩国钧出任伪职。韩国钧大义凛然,严词拒绝,保持了晚节。至于日伪威逼韩国钧任何伪职,几十年来几乎众口一词,都认为韩国钧是拒任“伪江苏省省长”。这一说法可能有误。

140257nnu0rl2b7vou9cyc.jpeg

引言

韩国钧(1857-1942),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抗日英烈”之一,泰州市泰县海安镇人。辛亥革命后,韩国钧曾两度主政江苏。1941年,韩国钧避难海安镇北的徐庄,敌寇包围其住宅,利诱威逼韩国钧出任伪职,被严词拒绝。此后韩国钧积愤成疾,于1942年1月23日去世。

当年,敌寇利诱威逼韩国钧,究竟是要他出任何职?是任“伪省长“”吗,笔者认为这可能不是真实的历史

一、敌寇是逼韩国钧任“伪省长”吗?

最近,笔者读到的数十则文献资料,几乎一致认定:敌寇是逼韩国钧任“伪省长”。

不妨先看几段文章摘录:

抗日战争时期,苏北著名的爱国人士韩紫翁曾任国民党江苏省主席。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后,几次三番请他出任伪江苏省省长。他没有卖国求荣,而在堂屋里摆了一口棺材,以示至死不当汉奸。韩老不顾九十高龄,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四处奔走,不幸于1941年秋被反共顽固派出卖,身陷日伪囹圄,但他至死不屈,为抗日流尽了最后一滴血。①

写敌寇逼韩国钧“任伪江苏省长”的这段文字,1983年就出现在大学生读物中。大概是最早的“拒任伪省长说”,可是,短短一段有三处与事实明显不符:一是韩国钧1913年9月7日至1914年年9月5日任江苏省民政长。1922年6月16日至1925年5月8日任江苏省省长。两次主政江苏,均为北洋政府任命,与国民党无关,更不是“省主席”。二是1941年韩国钧没有90岁,三是韩国钧没有被关进大牢,流尽最后一滴血。

9月13日,日军南浦旅团长、伪国府秘书长李士群、伪苏北行营主任臧卓等威逼先生出任伪江苏省长,均遭严辞拒绝.他写下金代爱国诗人元好问之诗句:“日月不随南北转,古今谁见水西流”以示誓不从敌的决心。日伪无奈,将先生之长孙带泰州作人质,先生仍坚不从命。

上述引文见《韩国钧年表》,后面附有说明:“本年表系根据韩国钧自著《止叟年谱》《永忆录》及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江苏党史资料、海安县政协文史资料和其他有关近现代资料整理编写而成。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加之文献资料尚嫌不足,故缺漏、甚至舛讹之处在所难免,敬祈读者和学界同仁批评指正。”②

邹家南先生很谦虚,但该“年表”确有值得商榷之处,例如上述文字中,元好问的诗句出自《镇州与文举百一饮》:“翁仲遗墟草棘秋,苍龙双阙记神州。只知终老归唐土,忽漫相逢是楚囚。日月尽随天北转,古今谁见海西流?眼中二老风流在,一醉从教万事休。”邹家南先生的《韩国钧年表》引用元好问诗句,是否有误?

国民党顽固派恼羞成怒之余,竟不顾民族大义和社会舆论,通过汪伪将韩国钧的隐蔽地点出卖给日寇。韩国钧遂于1941年9月13日落入魔爪。得悉韩国钧到手,汪精卫亲笔手书伪江苏省长的委任状,派伪国府秘书长兼“清乡委员会”秘书长、“七十六号”特务头子、大叛徒李士群亲见韩国钧“劝进”。苏北各县日酋伪官更是一起出动。面对群魔,韩国钧大义凛然,将汪精卫手书的“委任状”掷之于地,踩在脚下,痛斥登门汉奸是“卖国贼、亡国奴”,将其逐出门外,责令日酋立即停止烧杀奸掠等暴行……

东台日军司令官山崎达马强令韩国钧赴南京朝见汪精卫并就任伪职,韩国钧坚定地回答:“老朽是中国人,宁死也不当一天亡国奴!”山崎兽性发作,以手枪指挥刀相威胁,韩国钧冷眼相对:“我刺刀见过,枪也见过。今天,你们杀也杀在这里,打也打在这里,我一步不跑!”随即进入内室,取出当年日本天皇御赐的短剑,责令日酋以此剑动手,并说:“老夫砍头当抛帽!”日酋见状惶恐退下。③

这段文字的作者尚金州是研究中共党史与东北抗战史的教授,他写韩国钧殉国,具体而生动。韩国钧把汪精卫手书“委任状”踩在脚下,责令日酋立即停止暴行,并取出天皇所赐短剑,日酋见状惶恐退下。这一场景如同电影画面,韩国钧的高大形象如现纸上,如在眼前。不过,《炎黄春秋》虽然宣称“依据翔实的史料,秉笔直书,不增美,不溢恶,求实存真”,上述文字,尤其是“取出当年日本天皇御赐的短剑”的描述,总感到像是小说。

扬州大学历史系教授范崇山在《关于韩国钧生平的几个问题》中指出:“笔者访问韩国钧后人王义芬、俞秀清,亲友王痩生、韩忠义,随身侍从程敬五,厨师吴开贤、王玉林,以及陆平安等十余人,他们均否认赠剑(刀)一事。”“韩国钧一生中只去过日本一次,时间是1905年9至12月三个月,出国前任河北矿务局总办兼交涉局会办,出国时辞去职务,是以民间个人身份(非官方派出代表)去考察实业的,天皇不可能接见他。”“有赠短剑或军刀之事,其年谱、自传中不会省略、遗忘或隐瞒。”④

写敌寇逼韩国钧任伪省长的文章,笔者读过不下三十余篇,姑且列举这三篇不同年代的文章吧,既然这些文章存在明显的疏漏或错误,那么,写韩国钧任“伪省长”出错也并非没有可能。

140257dlh1xl28j1lf8c32.jpeg

1941年,韩国钧已85虚岁,四个月后,他就去世了,敌寇逼如此高龄的老人任要职,是否不合常理?再从年龄看,韩国钧比汪精卫(1883年生)大26岁,比李士群(1905年生)大48岁。1925年,韩国钧就已辞官归乡。他跟汪精卫、李士群有过交集吗?读韩国钧《永忆录》、《止叟年谱》等文献资料,片言只语都没有找到。“省长”是要干事的,汪精卫会逼一位自己并不熟悉的老人任“江苏省长”吗?笔者自然感到怀疑,产生困惑。

二、一九四九年之前的文献资料

对敌寇包围徐庄,逼韩国钧任伪职一事,查阅1949年之前的文献资料,相关记载亦有不少,且举数例:

敌酋南浦旅团长,伪国府秘书长李士群,伪苏北行营主任臧卓,联袂莅韩宅,企图逼降。经紫老严拒,敌酋气丧色沮,伪官亦腆颜自惭,乃以移家海安为请。敌伪期以软化政策,欲污清名。紫老厉声答曰:“垂死之人,不愿再见海安惨状!?”敌伪无可奈何罢去,而武装软禁之势乃更剧烈。紫老之病遂笃,终于不起。

上述文字见陈毅《记韩紫石先生》,载1942年5月11日《盐阜报》。据该文所述,1940年,陈毅经陆小波介绍,结识韩国钧。1940年冬天,陈毅“移师海安,与韩宅比邻,斟酒论文,接席无虚日”,文中,陈毅用了“逼降”一词,并没有说明逼韩国钧任何伪职。

140257tuqam1ua1ypml33y.jpeg

1946年,上海《大观园周报》第16期发表署名梅瘦的《韩国钧凛凛大节》,有如下记述:

据说,泰州自沦陷之后,一般汉奸宵小,咸趁机活动,组织所谓“地方维持会”,敌人以紫老硕德望重,为绅缙领袖,苟得其出任伪职,尤足以资号召,乃派人邀其出主维持会事,紫老辞以老病。然敌人必欲得之而甘心,数数遣人前往相逼,紫老义不屈节,卒峻拒。④

 “据说”一词,表明不完全确定。不过,敌人逼韩国钧任泰州“地方维持会”会长,这跟逼韩国钧“出山”,日方职务最高者并非来自南京,而是驻扎泰州的“南浦旅团长”,也算合乎常理。

泰县为前江苏省长韩紫石(国钧)老人故里。紫老于民二、民十两主省政,为苏省巨绅之一,与南通张啬公(謇)齐名。抗战军兴,国军西移,泰县亦继京沪之后沦陷,敌人乃胁逼紫老出主“维持会”事,峻拒之。⑤

上文作者署名“晶来”,只写敌人逼紫老“出主维持会”,但没说是什么地方的“维持会”。当然,以上两段文字摘自一九四六年上海的大众报刊,其信息可能来自传闻,未必可靠。

 “日人视海安地形,将军事属于东台,政治属于如皋。”“设于苏州之江苏省政府派有县长视事,而政令不能行至海安城上。”“秋间,沈县令欲将海安行政向驻在该镇之日人交涉,划归县府管辖,并由驻泰之日军司令南部襄吉函敦聘止老到泰面商一切。老人以病辞。古历九月派兵多名到徐家庄,布成长行队伍,类似包围。有代表以舁去之空神舆,欲强请老人乘舆到泰,声称以避新四军要挟与利用。其时公虽有病,尚能行走,声明既居乡间,绝不到城,亦不为任何方面服务。”⑥ 

140257r2cjah8a8caxrxea.jpeg

上述文字摘自《渔村戈氏日记》,作者戈嘉德,字秉直。

1899年生,1951年去世。戈嘉德居泰州城南西打鱼湾,原为店铺学徒,后为儒商。据他的“日记”,日兵到徐庄,是伪泰县县长沈道叙要求把海安划给泰县管辖,日军司令南部襄吉敦促韩国钧到泰州商量此事。韩国钧拒绝后,日兵至徐家庄“强请”,仍然未成功。据文中“行营中将参议薛少庭往徐家庄向止老致敬,兼以请示……登程时曾询余”,戈嘉德应该非常熟悉海安或韩国钧,否则薛少庭不会询问戈嘉德。文章开头“本年”,注释为“民国三十年(1941年)”,说明该则“日记”写于韩国钧去世之年,其可信度,作者不妄评。

140257ektjkjztrjmjntzy.jpeg

宗孝忱 (1891-1979),字敬之,江苏如皋人。民国初年赴日留学,回国后曾任大学教授。1924年,宗孝忱被选为江苏省参议员,任国民政府江苏省咨议及省政府秘书长。”(见《韩国钧朋僚函札名人墨迹》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96页)。“在南京期间,省长韩国钧引荐宗孝忱与张学良相识,深获张学良赏识,延揽为西安行营秘书,成为智囊。”(参见《韩国钧朋僚函札名人墨迹》。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96页)1925年(民国十四年),69岁的韩国钧辞去江苏省省长一职。回到故里后,跟宗孝忱仍然保持密切关系。1931年(民国二十年),宗孝忱《观鱼庐稿》印行,韩国钧为之写序。其《南溟杂稿》收录了《海陵韩公遇难始末记》(见图),该文记载如下:

南部密令山下,邀公至泰,盖南部早承日伪遣部总司令烟畑六之命,必将得公以为功也。十月下旬,某日,公病,未漱。山下鹄立,叹述南部奉命迹公所在,已阅两月,必公出以安江苏黎庶。预驶小轮,舟泊近徐庄,迫公行。公慨然曰,吾老矣,多病,且谢事久。南部何人,吾安能听命哉?山下复强公行,公曰;果不见谅,复惟一死。复索左右,公曰:“散在四方。”山下计穷,暂退。……东台日军司令挞马,又承南部命,率所部助山下挟公行者也。……而山下挞马相继逼公,并索公左右。公坐神色不变。孝忱适在徐庄,乘间视公,公泫然出涕。众相视,计无所出。从日军至者,又以险语怂恿公家人,谓公如坚不肯行,众将拥公升舁,或登舟,公衰,何以堪此。竟夜议不决。家人欲以孝忱代,孝忱坚拒之,公亦弗许。……十一月上旬,南部又亲率所部突至徐庄,将欲挟公以西,公言侃侃,述所志与病益详。厉声曰,徐庄,吾死所耳。将焉往?南部见公果衰病,且无苟合意,赠公以牛若丸小瓷像,而去。

宗孝忱“适在徐庄”,系亲见者,所记有不少细节,例如,山下受南部密令“邀公至泰”,交通工具是“小轮”。挞马也是“承南部命”,协助山下。面对敌寇,韩国钧严词拒绝,神色不变,但宗孝忱“乘间视公,公泫然出涕”——面对老友,韩国钧流泪了。南部不死心,第三次亲自登门,“见公果衰病,且无苟合意,赠公以牛若丸小瓷像,而去。”牛若丸(うしわかまる)(1159年—1189年6月15日)是日本家喻户晓的悲情英雄。赠韩国钧牛若丸像,不知道是不是连日酋南部也赞韩国钧是中国的英雄?南部“邀公至泰”,“必公出以安江苏黎庶”,换言之,也就是“安抚老百姓”,“为伪政权服务”,具体任何职,宗孝忱没写。按常理,如果是任伪省长,汪伪政权的江苏省府在苏州,应该是汪伪中央来人,让韩国钧去苏州。 

140257nn9cvvvtcgozzbun.jpeg

1949年前的文献资料,还有不少写了敌寇逼韩国钧任伪职一事。例如唐文治《原任江苏省长泰县韩公紫石神道碑铭》:

 “迁徙泰县之徐庄;敌寇诇知之,三十年9月13日黎明,突率骑包围公寓,强公出山任伪政府职,公坚辞,敌出手枪手梏威胁之。公怒,厉声叱日:‘吾八十余老翁,本欲求死,即枪毙,我决不畏!’”⑦

这段文字与陈毅写的“企图逼降”相近,对韩国钧任何“伪职”没有写明。

再例如蒋维乔的《韩紫石先生传》:“9月13日,黎明,驻防海安之敌寇山下队长,率敌兵百余名,至徐庄,将先生住宅包围。直入卧室,逼先生回海安,即日出山,为南京伪政府服务。”(见一九四六年《新中华》杂志复刊第四卷第二十二期第六十页),冒鹤亭《韩国钧传》:“驻海安之山下队长,率兵至徐庄,围所居宅,迫之出为南京伪政府服务。不从。”⑧

韩国钧任江苏省长时,蒋维乔任江苏省教育厅长,两人交往频繁。冒鹤亭是如皋人,与韩国钧的往来信件,《朋僚函札》中不止一件。这两位名士写敌寇逼韩国钧任伪职,都是“为南京伪政府服务”,具体任何职,没说。任“江苏省长”和当“维持会长”都可以叫“为南京伪政府服务”,因此,敌寇逼韩国钧任“伪职”,我们不能确定一定是任“伪江苏省长”。

需要说明的是:近几十年来,很多文章写敌寇逼韩国钧任“伪江苏省长”,所写场景与人物对话,大多与陈毅《记韩紫石先生》中的记述相近,大概是参考了陈毅的文章。

陈毅《记韩紫石先生》发表于1942年5月11日《盐阜报》,该文内容一定是“信史”吗?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1942年1月1日,《盐阜报》创刊(1945年8月停刊)。该报先是中共盐阜地委机关报,后改为中共盐阜区委机关报。韩国钧被围徐庄,与外界的通讯几乎隔绝,陈毅要写韩国钧在徐庄的情况,特别是写韩国钧与日伪头目的对话,无录音,也无文字记录可以参考,要写具体,确实很难。再说,战争年代,媒体也是舆论战的阵地,陈毅写《记韩紫石先生》,有没有“舆论战”的考虑?有没有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为原则,适当虚构,合理补充?要知道,“适当虚构”只要合情合理,是可以的。陈毅从对已有利、鼓舞士气出发,把韩国钧斥敌,拒不屈服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未尝不可。

进入和平年代,我们不需要战争时期“舆论战”,完全可以从容地搜集资料,探究历史真相。我们是否可以不再把战争年代的一些认知绝对化,认为只要是陈毅写的,一句话也不能怀疑,一定是“信史”?对此,笔者也有些感到困惑。

三、“吐出一只鹅”的联想

小时候听过一则故事:东庄张三朝地上吐了一口痰,李四看见说:“你这口痰白得像鹅毛”。路过的赵五听见了,告诉王六:“东庄张三吐出了一根鹅毛。”王六去西庄访友,告诉老友:“咱东庄张三张口吐出了一只鹅,白的。”几天后,西庄村民纷纷在传:东庄张三吐出一只雪白的大鹅,那鹅嘎嘎地叫着,飞走了。”

吐痰本平常,转述变生动。近几十年来,笔者读到不少文章写韩国钧坚持晚节,都认定韩国钧是“拒任伪江苏省省长”,作者类似于上述故事中的李四,还是类似于赵五、王六,甚至类似于西庄村民?

笔者想到了杨贵妃之死。乐史(930年至1007年)《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贵妃“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乃‘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

乐史是依据《唐国史补》转述出了错,陈寅恪觉得“殊可笑”。敌寇逼韩国钧为汪伪政权服务,会不会因为韩国钧当过江苏省省长,在转述中也演绎为“当伪江苏省省长”呢?

据《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始末》(见1989年《江苏文史资料》第29辑。作者蔡德金)汪伪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粉墨登场是1940年3月30日。其行政机构依照国民政府机构组成,设有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和考试五院及军事委员会。为标榜“民主政治”,汪伪政权提出召开国民大会,公布“制度宪法,结束训政,开始宪政。”此前,在上海召开的伪中国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已通过决议,如“修正国民党总章,废除总裁制,实行主席制,主席代行总理职权,推汪精卫为主席。”“修正国民党政纲,废除一党专政,并授权汪精卫与党外人士组织中央政治会议。”在此背景下,汪伪政府最高领导人为“主席”(区别于蒋介石政府)。据“百度百科”:“高冠吾(1892―1953 ),江苏崇明(今属上海)人。……1940年汪精卫“还都”后,先后任伪江苏省主席,安徽省主席、省长,江西省长兼绥靖主任,国府委员等伪职。……抗战胜利后,高赴沪置居,易名张天云,二个月后,因组捕风声日紧,离沪到新四军北移部队,随军到苏北、鲁南。1948年,随军到济南,任山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1952年患肝病,1953年8月29日病逝于山东省省立医院,葬于济南市金牛山公墓,墓碑为:‘山东省文管会委员张天云之墓’。”

上述史料告诉我们:1941年9月,南京汪精卫政府并没有省长一职,江苏省最高官员为“省主席”高冠吾(李士群夺得此职后称省长)。韩国钧任“伪江苏省长”,就没了着落。

140257rpxxxm88kz8dtspk.png

当然,习惯使然,不少人仍然称“省主席”为“省长”。“高冠吾的前任伪省长陈则民是江苏绅商集团的一员,陈下台后,江苏绅商集团便向日本人势力寻求靠山,闻兰亭、江上达、蒋君辉等人与驻沪宁的日本军方来往密切,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视的势力,日军对这帮人也很重视,李士群便串通日本人佐佐木太郎拉拢这批商人,欲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扳倒高冠吾。”“李士群与佐佐木关系密切,因此,佐佐木也成为李士群谋夺伪江苏省长宝座的主要帮手。”⑨

1989年,《江苏文史资料》(第二十九辑)有蒋光宇的回忆文章:《李士群谋夺伪江苏省长的经过》,文中说:“那时,我担任伪江苏省总商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绅商集团的对外代理人,直接参与了‘拥李倒高’活动。”对李士群为夺取江苏省主席位置,与绅商集团结成“倒高联盟”,该文写了1941年:“10月上旬,李士群列举高冠吾十大罪状向南京伪监察院提出弹劾,陈群到苏州调解未成。至此,李高之争,在京沪一带已闹得满城风雨。……李士群为了促成他的企图早日实现,要求我能请江上达和闻兰亭亲赴南京打通日军最高当局的关节。”

地处京沪线中心的横林是粮食集散地。1942年11月下旬,“横林事件”爆发,蒋光宇继续写道:“为了使横林事件获得解决,促成‘拥李倒高’早日成功,江上达亲自出马,偕同蒋君辉、赖志潜和我到苏州访问小林,作了两个多小时的谈话。”“日军对高冠吾的压力亦步步加重……伪调查统计部会同日军苏州宪兵队搜查了伪江苏省粮食局……一群经办军米的大小汉奸惶惶不安,逼得高冠吾走投无路。”

140258iwsgsuh7douhgddd.jpeg

对李士群利用横林事件,以反腐败为名,逼高冠吾辞职,马振犊、陆军的《七十六号特工总部》也有阐述:一件伪官员利用职权敲诈案,成为李士群攻击高冠吾的契机。李士群大造舆论,说江苏省政府腐败,矛头直指高冠吾。李士群与佐佐木关系密切,南京日军最高当局佐佐木也成为李士群谋夺高冠吾宝座的主要帮手。

蒋光宇的回忆文章《李士群谋夺伪江苏省长的经过》中写道:“高冠吾到处碰壁,被迫于12月下旬向汪伪行政院引咎辞职。1943年1月22日,汪伪行政院免去高冠吾伪江苏省长职务后,在最高国防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正式任命李士群为伪江苏省省长。”⑩

李士群想取代省主席高冠群,如此艰难。韩国钧在1941年9月13日被逼之前,按《渔村戈氏日记》记载:“其时公虽有病,尚能行走。”年富力强,正处心积虑谋取“省长”职位的李士群,他会来逼疾病缠身、风烛残年的韩国钧“任伪省长”吗?更何况当时的汪伪政府只有江苏省主席,并没有“江苏省省长”一职。

还有,某些文章还写了李士群拿来了“汪精卫手令”,使“可信度”更高。可是,这样写有两点不符合常识:任伪江苏省长,一是要走汪精卫政府的组织程序,二是高冠吾要愿意让位。1941年9月,韩国钧在徐庄并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写敌寇逼他任“伪省长”,笔者又怎么能不感到困惑呢?

笔者查找了不少资料,发现“韩国钧拒任伪江苏省长”这一说法源于范崇山、程奎中的文章《在抗日战争时期中的韩国钧》,该文发表于1984年第1期《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范崇山、程奎中并没有韩国钧拒任伪省长的一手资料,如此写可能是受林远主编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基础》影响,也有可能是想当然。记得读大学时,老师多次讲,有些历史你可以回避,但是不能篡改。为了拔高或贬低某个人物,随意改动真实的历史,更是学者的大忌讳。韩国钧面对敌寇,大义凛然,其民族气节并不取决于所拒官位高低。他只要拒绝为汪伪政权服务,哪怕拒绝的是“举手之劳”,“非不能也,吾不为也”,与拒绝任“伪省长”,同样令人景仰,值得赞颂,你说呢?
140258e8g2vyacic1maii1.png
1984年第1期《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0页截图。这可能是很多文章持“韩国钧拒任伪省长”一说的源头,后来连篇累牍写韩国钧坚持晚节的文章几乎照抄了此文的很多文字,而此文除了引文,其描述,特别是细节,并不能排除是作者的“合理”想象。(没有录音、录像,后人只能合理想象,作者不同,想象会各异)
注释:
①《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基础》林远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9月版第六页。②邹家南:《韩国钧年表》,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1991年2期42页。
③尚金州:《韩国钧:清廷大员终成“民族抗战之楷模”》,见《炎黄春秋》2018年第二期。
④《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三期。
⑤《韩紫石家中的怪婚姻》,1946年第十六期《上海滩》)。
⑥《渔村戈氏日记·韩国钧》。泰州市图书馆藏本。见图:
⑦《苏讯》1947年第八十一至八十三期。
⑧1948年《国史馆馆刊》第二期。
⑨马振犊、陆军。马振犊《七十六号特工总部》。(马振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研究馆员。陆军,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研究馆员,曾发表民国档案与民国史论文多篇,参与编辑《日本侵华图志》。)
⑩伪国民政府(1938年至1945年)江苏省省长、省主席分别为:省长陈则民(1938年4月9日—1940年6月20日);省主席高冠吾(1940年6月20日—1943年1月20日);省长李士群(1943年1月20日—1943年9月9日);省长陈群(1943年9月10日—1944年11月2日);省长任援道(1944年11月2日—1945年)。(见《中华民国实录·第五卷》,主编曹必宏,副主编朱慧,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二月版,第四千五百二十三页)
附《中华民国实录》4523页部分页面照片:

140258rlu4yhh9o2w9zdwk.png

附言:

2023年2月1日(星期三)上午10点29分,收到《苏州杂志》黄恽先生的电子信件(黄恽 ,苏州人 1966年生,供职于苏州杂志社,藏书家、文史学者,尤以研究民国文史最为擅长。著有随笔集《蠹痕散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年),文史集《古香异色》(海豚出版社,2012年)、《秋水马蹄》(金城出版社,2013)。)摘录如下:

“我只说自己的看法:梁鸿志时期,即38-41年,这个时候,凡是被日伪占领的地方,一般都会胁迫当地士绅出来当维持会会长之职,不一定有什么公务,公务一般由日本人掌握,主要是为了安定民心和社会安稳。到汪伪时期,41-45年,情况有所变化,维持会已经解散,开始正式的政权结构,这个时期,也有请当地有名望的士绅出任官职的,但这种情况不多了,因为汪身边也有一帮人要酬庸,要安置,所以请韩紫石出任省主席的可能性不大。

汪、陈、周一般都用自己人了。所以我的判断是梁鸿志时期(当时没有正式建国)请韩出山任维持会长或别的政府高官都有何能,是合情合理的事,汪时期请韩出山的可能性就小很多。

很多文章都描写韩面临威逼正义凛然地拒绝都是想当然的美化,事实上都是客客气气的酬酢和婉言谢绝,譬如以身体老迈为理由等等,不可能刚到如此,得罪有权有势之人,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不测之祸的。

高冠吾是有学问的人,这人在苏州做省主席时,做了很多风雅的好事,如修沧浪亭、寒山寺等,后来做了新四军高官,专门为新四军缴获的东西作文物鉴定……黄恽。”

原题:韩国钧拒任“伪省长”存疑


平台声明:本网为文化公益性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所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图片除标有出处外,其余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致信本号删除。

来源:古今苏中编辑部

作者:夏俊山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阴阳谓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管理员
:
1455737274@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2536

帖子2764

积分12796

图文推荐

  • 张永辉 | 闲话盐城名人—徐铎

    朋友们,今天与大家分享的盐城名人叫徐铎。(盐城

  • 5名干部喝酒,1人死亡,为何发生如此恶劣的

    AI图片 与文字无关来源:“官察室” 记者观察荐稿

  • 施蔷生 | 生命的韵律:在流动中抵达永恒

    引言前天参加大学同学聚会,毕业已43年。今天参加

  • 丁正宏 | 血染大四河(下)

    悠悠大四河,以它博大、无私的胸怀,生生不息地流

  • 丁正宏 | 血染大四河(中)

    血染大四河(中)丁正宏 1947年12月26日清晨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APP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