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的故事,人们都耳熟能详。这位五十多岁才考中功名的读书人,前半生过得相当艰辛。 不仅受到了左邻右舍的不屑,更有岳丈胡屠户对他的冷眼和嘲讽,加上生活上的困境,可谓是一路坎坷。 然而,一次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岳丈的赞赏、邻人的羡慕,以及周围达官贵人的主动交往,让范进深切体会到了功名带来的好处。
但是,许多人只看到了范进中举后的风光,却忽略了一个关键点。 那就是,范进从二十岁开始参加应考,直到五十多岁仍未考中任何功名,甚至连秀才都没有,那么怎么突然间就中了举人呢? 实际上,范进能取得如此成就,背后离不开一个人的大力支持,这个人可以称为范进的“贵人”。 这位贵人是谁呢?正是周进。
01 周进的生活经历与范进几乎相似,同样是热衷于功名,但都未能如愿,考了大半生,最终仍只是一个童生。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中,童生是指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更明确地说,就是参加过县试但未中的读书人,在整个科举制度中算是最低层次的。 周进便是这样的人,而且他已经年过六旬。 由于未能考中秀才,为了生计,周进只得在村里的一个私塾当教书先生。然而,教书没几年,他的学生们都考中了秀才,这使得周进失业。
原本,周进的人生似乎已经到了尽头,剩下的日子只能是找个糊口的生计,然后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 然而,命运似乎并没有放弃周进,反而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给了他一个机会。 失业后,周进去给几个商人当账房先生。这要是在以前,周进绝对不会接受这样的工作,毕竟他是手捧圣贤书的读书人,怎么可能去给商人打工呢? 不过,接受不了也没办法,毕竟他什么功名都没有。 于是,周进只能压抑自己的不满,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原本,周进也几乎放弃了博取功名的希望,只想糊口度日,但在某一天,当他无意中经过一个地方时,命运开始转变。 那天,周进算完了账闲来无事,就出门散步,走到了贡院的门口。 贡院是古代士子们考试的地方,“試士之所,謂之貢院”就是指这个地方。 站在贡院门口,周进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如果自己当初能考中秀才,那么自己也会有机会坐在这贡院里,争取更高的功名。 回想起来,周进又悔恨又难过,最后,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想进贡院里看看,以弥补自己的遗憾。 然而,周进无法进入贡院。
由于他只是一个童生,按照规定,他根本不能进贡院。尽管他苦苦哀求看门人,仍然未能如愿。最终,看门人实在忍受不了周进的抱怨,用鞭子抽了他一顿,并硬是赶了他出去。 这使得周进更加郁闷。 回家后,周进向他的老板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商人们见他如此悲伤,也感到同情,于是就花了点钱买通了看门人,让周进得以实现他的梦想,进贡院看看。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善举却引发了一场大麻烦。 02 第二天一大早,周进按照事先的安排来到了贡院。由于事先已经打过招呼,周进很顺利地进入了贡院,并近距离地观察了考棚。 所谓考棚,是古代士子们参加考试的地方。这些考棚通常相当简朴,三面是墙,第四面是开放的,里面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这样的布局主要是为了防止考生作弊。考试期间,考生需要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待上几天,直到考试结束,期间所有的饮食和其他需求都要在考棚内解决。 目前国内还保留着一些明清时期的考棚遗址,有机会亲自去看的话,会更深刻地体会到古代士子们的不易。 然而,正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许多才子还是能写出出色的文章,这真的让人佩服古人的意志力。 周进站在考棚前,心情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但肯定是很难受的。想到自己的人生失败和旁人的不屑,他的情绪开始激动。 最终,情绪冲动使得周进不慎撞到了坚硬的门板上,导致他昏倒。 幸好周进命大,没有生命危险。商人们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将他救回,当周进醒来后,商人们纷纷询问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傻事。 周进详细地描述了事情的经过,其中一个商人深知周进的情况,知道他其实是个有学问的人,只是一直没有机会施展。
因此,这个商人建议大家凑钱给周进捐个监生。监生,即国子监生员的简称,相当于秀才,但地位稍低一些。明清时期的监生有四种,其中一种是通过捐赠来得到的,这种方式并不被看作是正统的途径。 但捐得监生名额也有其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参加乡试,从而有机会成为举人、进士。 许多富裕家庭的子弟,如果学业不好,通常会买个监生。但周进并不是富裕之人,而且他身上还有读书人特有的清高,所以即使知道这条路,他也没有选择这么做。 现在,这些商人看到周进的困境,提议凑钱给他捐个监生。由于出钱的人不止一个,每人出的钱并不多,他们的想法是,花这点钱赌一个机会,如果周进能有所作为,他们就是他的恩人。如果不能,那么损失的也只是一点小钱,完全可以接受。 有了监生的身份,周进顺利地参加了乡试,并最终考中了举人。 03 在古代的科举体系里,如果说秀才是接近上层社会的一步,那么举人就是真正踏入上层社会的标志。因为举人有资格担任官职,无论大小,这都意味着这个人已经进入了上层社会。 因此,当周进成为举人后,不仅亲戚纷纷认了,以前关系不深的人也主动来结交,对周进都极尽恭维。 随后,周进的人生像是开挂一样,几年内他又考中了进士,最后成为御史,并在广州担任了学道,负责本省的教育和生员的升降等事务。 在广州,周进遇到了范进。当时的范进状况很差,考了好几十年也没有什么成就,仅仅是个童生。但是他仍然坚持下去。 在一次考试中,范进因年龄过大引起了周进的注意,让周进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困境,因此对范进产生了好感。 考试结束后,周进特意查看了范进的试卷,想看看他是否和自己一样有才华。经过多次阅读,周进确认范进确实是一个有才华的人。出于同病相怜和不能埋没人才的想法,周进提携了范进,使他成为了秀才。 周进还特别鼓励范进说,他的才华已经到了可以在这一科考中举人的程度。 但范进的岳丈胡屠户并不高兴,他原以为范进考中秀才就可以改善生活,但事实上,除了多赚点钱,生活并没有多大变化。 胡屠户对范进依旧指责不断,甚至因为范进想要向他借钱参加乡试,他更加生气。 范进见岳丈不肯出钱,并没有放弃,而是找了熟人借了点钱,瞒着岳丈偷偷去了省城参加了乡试。
这一次,范进考中了举人,背后也有周进的帮助,可以说,如果没有周进,范进未必能考中。 原因很简单,当范进考中秀才时,周进对他说:“龙头属老成。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这意味着只要范进参加乡试,周进就会帮他。 虽然周进不能直接修改试卷,但他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帮助范进,例如向主考官打招呼,告诉他们范进是他的学生,然后下级官员就知道怎么做了。 总之,在范进的真才实学和周进的大力支持下,范进成功考中了举人。 成为举人后,范进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胡屠户对他的态度,从之前的指责和嘲笑,变成了极尽奉承。 范进的生活从贫穷变得富足。 事情到这里是否就结束了呢?当然没有,范进不久后又考中了进士,最后在山东担任了学道,与他的贵人周进地位相当。 04 在山东任职期间,范进也回报了周进的恩情。 周进有一个学生名为荀玫,他也是周进的山东同乡。因此,周进暗示希望范进能够对他给予一些“指点”。得知恩人的请求,范进自然不会轻视。果然,在当年的应考中,范进帮助荀玫取得了头名。 之后,荀玫又考中了举人,成为了探花,他的官路看似非常光明。 这样一来,范进就成功地回报了周进的恩情。周进对范进的帮助感激不尽。在他的推荐下,范进的官职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最终成为了通政使司的通政使,官至正三品。 回顾范进的一生,他前半生过得是极度贫苦和困顿。正是因为遇到了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周进这个贵人,使得他从困境中走出,从童生的身份开始,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为他开启了仕途之路。因此,范进能够有今天的成就,最应当感激的就是那位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周进。
来源:阿杰说历史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