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北网

这一声“同志”啊——南阳镇广丰村的荣军故事

[复制链接]

7 天前 14992 0

morpheus 社区微信达人 发表于 7 天前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来自 中国江苏盐城

morpheus 社区微信达人 楼主

7 天前

大丰的土地上,有这样一群荣军,

他们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用意志书写了传奇。

他们是苏中七战七捷战场上的伤残指战员,

是扎根大丰垦区的荣军,

是用生命和意志守护这片土地的英雄。

作家陈劲松的《这一声“同志”啊》,

为我们揭开了这段尘封的历史,

让我们看到了那些

被称作‘同志’的老人背后的故事

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

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精神。

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荣军,

传承他们的精神,让这片热土永远流芳。



114633zgigelxvglxs8r1p.png
114633xkj89ej8yg7fq27g.png

这一声“同志”啊

114633vni2rlh43dr7lhht.png


—南阳镇广丰村的荣军故事—


陈劲松


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今天沿陈李线的大丰各乡镇的村子里,都有几个被称作“同志”的老人,他们没有被像其他启海老人一样被唤作“公公”或像本场人的老人被叫做“嗲嗲”,而是像称呼张医生王老师一样的被喊做“王同志”“张同志”,他们还有一些其他的共同点:大多都是外省人,都是残疾人,都有跟本地人不同的口音,最后却都老死在本地……


114633sv88gev8kh9ee7qm.jpeg


当地一些老人说他们都是“荣军”,有些甚至不屑一顾地说都是“国民党”,被打败了回不去了云云。

他们到底是些什么人?为什么到死都留在这里?哪方面的荣军?真是国民党可为什么都是老共产党员?而且,他们怎么还都不同程度的被安排了工作,名下曾经有很多土地?

让我们掀开历史的鸿篇巨制,在其中找寻他们的足迹。


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第1、第6师和第7、第10纵队共19个团和兵力3万余人,在苏中(江苏省中部沿江地区)同国民党军整编第83 师第19 旅第56、第57团及旅属山炮营等12万国民党军队作战,连续取得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黄路等七次战斗的胜利,共歼敌5万3千余人的辉煌胜利,也是解放战争以来第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胜利,极大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信心,而获得胜利的巨大代价是无数指战员的生命以及健全的身体。


114633z883bqr7i2217217.jpeg


为夺取全国解放的最后的胜利,新四军队伍即将开拔到北方更险恶的解放战争的战场,而这些伤病员随队几乎不可能,他们需要得到医疗和安置。在陈毅,粟裕等前线领导的再三考量下,决定把这些历次战斗中的伤残指战员留下治疗养伤。

选择把这么多伤残指战员留在哪里是大家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个地方需要满足几个基本条件:第一需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二需要有足够安全的容身之处,第三要能满足基本的治病跟生存需要。因为他们的特征实在太明显了,这么多口音不对的伤残人在哪里都是很容易引起当地各股势力注意的,他们的安全就根本不能保证。


这时候,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个地方:1944年刚并入东台县的原台北县垦区这个苏中地区闻名遐迩的“模范抗日根据地”。


114633juk9hehfa3kj3k5j.png


除了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的垦南垦北地区,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这里除了爱国实业家张謇带领的一批人成立了大丰公司、裕华公司等开垦的棉田外,其余的就是未开垦的一望无际常年丰茂的滩涂茅草滩和芦苇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容纳外来人口。当年粟裕等提出建立台北根据地、在此安置一师伤残人士也是基于这些考虑。


114633nqsu1au21sciijsj.jpeg


就这样,800多名伤残指战员中150多人留在了当时的台北县(即今大丰),为便于管理和联络,原台北县晋广乡即今南阳广丰因为地里位置适中成了安置中心点,这里也是当时垦南区政府所在地。部队在现广丰一组陆建章父母的老宅里设置了临时医疗点,此前还在这里设置了新四军印刷厂。


在大丰档案馆1949年12月造册的干部花名册中,我们看到了题头为台北县垦南区荣军登记表的几页已经字迹模糊的表格。表格上显示当时各村镇都接纳了数目不等的战士,南阳广丰接收人员最多,有18人。他们从1942年到新四军苏中七战七捷战场上负伤的全国各地的战士,也有江苏本省和当地子弟。

能够看到的几页表格上显示最早负伤的是1938年入伍的扬州人余有林,1942年他在小海战斗中负伤,其时任1师连长,被子弹击穿腰部,伤残等级为三等甲级。经过跟当地老人走访以及查到的建国初期党员名单对照,这个余有林就是当年陈毅同志的警卫连长俞林,在自己也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接下了当时命名为残废连的连长职责,也接下了上级对所有伤残指战员的托付。


今天当地老百姓还口说能详其勇猛战斗故事的吕友林,当时32岁,浙江人,16旅排长,他负伤也是在孝感,背部腰部左臂负伤,伤残等级二等甲级。

表格上显示年龄最大的熊吉余当年35岁,四川人,1945年在湖北孝感负伤,腰部枪伤,伤残等级三等甲级。最惨的是浙江人余小毛,32岁,负伤时间在1946年,他的双手全部失去了,我们很难想象没有双臂的他后来是怎么面对艰难的生活的。年龄最小的是浙江人李春富,时年22岁,在溧阳负伤,伤残等级三等甲级,他是大腿受伤。最早参加革命的是扬中人冯桂根,1938年18岁就参加革命,时年26岁,受伤前任四团连长。


通过南阳广丰的干部们实地走访,我们还找到名册上没有的不少陆续来到广丰安家落户的伤残指战员。

他们是:叶友发,浙江人,二级残疾,在上海船只上作战受伤,与吕友林等同志是一起被组织安排留驻在当地的,在红旗村做过组长一职。有子女三人,其长子叶平提供信息。

蒋发生,浙江省余姚人,一九四三年七月入伍,浙东二纵队三五支队警卫大队战士。一九四五年十月苏南南洋镇战斗受伤,诊断为二等乙级伤残,土地改革分发到一些房屋之类。遗物有残疾证。有两个儿子,其长子姜永祥提供的信息。

张锦如,1915年生,1935年参加抗日战争,参加大军南下,在正南口战争时受伤,定为二级伤残。有子女8个,其儿子张志明提供信息。

陶德荣,浙江台州人,在南阳农具厂工作到退休。

还有俞友茂(音),杨业楚(音)等人,可惜随着时代的变迁,资料的散失,他们在当地的后人目前还没有联系到。

最值得浓墨重彩记录下的是几个负责人,当时只有六户人家的广丰真正是地广人稀,这么多人在这里怎么活下来是第一要务。

114634ezc1az5bbswb78c1.png

在后方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是他们带领指战员们学习当地垦荒技术,克服身体残障带来的的重重困难,开荒种地,开沟挖河,甚至还开了名叫“公兴和”的商贸公司,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带领老百姓一起走上在当时就比较富足的生活,传下了“金大丰,银东台”的名声。


他们是:负责当时的广丰村后为“红旗大队”的俞林,吕友林;负责晋丰村的马德胜,胡亚新。负责裕华即后来的“五星公社”的陶德荣、张长松。那个商贸公司的负责人是山东藤县人戴爱友,他在王家团战斗中失去了左臂。

其中真正年龄最大的要数马德胜,当时已近四十岁,他祖籍宁夏,家境贫寒,父母在逃蝗路上都死了,年幼的姐弟三人跟着逃难乡亲一路来到江苏徐州铜山安顿下来,后参加革命,也是在七战七捷中负伤,尽管他每年有好几个月的时间伤痛发作不能动弹,只能坐在家门口沉默的看着来来往往的相邻们劳作。但德高望重的他是大家的主心骨,遇事大家都来找他商量,被战友们尊称为马大哥。


当年这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指战员留下的时候,这片土地上方言五花八门,但共同的命运和信念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天,他们的后代跟当地启海人本场人的语言、风俗习惯几近相同。尤其是当年他们互相协作,团结互助的人文精神,以及精耕细作、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一直沿袭至今。

114634yb7d7bo78yccror7.jpeg


这些失去了健全的身体却拥有更坚强意志力的指战员们,靠着对组织的无限信任,对战友的深厚感情,对未来的满腔热情,在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支持下,就这样挺直脊梁走进了进了新中国,成了名册上的荣军,也把当年的芦荡火种保护成了猎猎飞扬的五星红旗……


114634wjirfbrrl5ihiyl7.png



本文已被收录在文旅丛书《热土流芳》中,出版时略有调整。部分配图源于网络。


-END-


来源:书香丰图

荐稿:冯晓琴、陈同生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阴阳谓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管理员
:
1455737274@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2536

帖子2764

积分12796

图文推荐

  • 张永辉 | 闲话盐城名人—徐铎

    朋友们,今天与大家分享的盐城名人叫徐铎。(盐城

  • 5名干部喝酒,1人死亡,为何发生如此恶劣的

    AI图片 与文字无关来源:“官察室” 记者观察荐稿

  • 丁正宏 | 血染大四河(下)

    悠悠大四河,以它博大、无私的胸怀,生生不息地流

  • 丁正宏 | 血染大四河(中)

    血染大四河(中)丁正宏 1947年12月26日清晨

  • “官场乌龙”曾让他多干了五年的县委书记

    安徽厅官潘东旭的仕途又生变故了!安徽的《皖西日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APP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