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首牌楼耸碧霄,遗风古韵傲今朝。四门成阁身姿朴,八角飞檐样式潮。列匾先贤崇盛事,题书老辈倡高标。神州踏遍行山尽,楚水文心竞折腰。”
兴化四牌楼内涵可谓博大精深,过去数次观光仍觉得不甚了了。近日相约文友再度细瞻,我们总算大体理清了眉目,并联袂即兴撰写古诗一首,意在描绘四牌楼的古朴、典雅、精致及其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与影响,以挖掘这座古老建筑的历史底蕴、文化韵味和传承价值。
位于兴化市牌楼东路上的四牌楼,原名“四攒坊”,始建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30多年历史。牌楼为四柱四门亭阁式,两层重檐,八角飞翘,顶上“五岳朝天”,牌坊内外悬挂旧制及复制匾额,无不显得精雅、大气而庄重,可以说是兴化重要的历史文物。
四牌楼历史上曾两次被拆毁,特别是文革后仅剩下了“五岳朝天”的金属顶和7块旧匾额。而今四牌楼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原址(县府前东西大街交汇处)东北侧10余米处重建,并将其景观确定为兴化文保单位,使昔日的历史文化遗存重新焕发新姿。
今日四牌楼与附近博物馆浑然一体,构成文化浓郁的四牌楼广场,成为兴化市中心令人瞩目的人文景观。在四牌楼上琳琅满目、吸引眼球的47块匾额中,除清咸丰帝御赐之“性静情逸”和民国总统徐世昌特颁之“仁寿之徵”外,绝大多数为地方官府或士绅名流发起公立,旌彰兴化历史人物多达75人81人次。
四牌楼匾额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展示了高超的书法技艺。除了留存的7块旧匾额外,其余的40块皆为现当代40位书画家按原品记载题写复制,并于1991年再次挂满四牌楼,恢复了原先牌楼的光彩,让兴化历史文化名人及其人文精神得以永存。
随着范仲淹“文正流风”根植兴化文脉,从此楚水大地人文蔚起、文风兴盛。兴化历史上随之涌现出262位举人和105位进士,李春芳、解学熊更是分别荣登文武状元。在目不暇接的众多匾额中,“开科第一”经由浙江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林剑丹题写复制,这是为兴化有史以来第一位进士、南宋时梦珙所立,委实具有兴化破天荒的历史文化意义。
“第一元勋”为明朝左丞张琪所立,以表彰其作为军事家的功勋卓著,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所题写;“东海贤人”为明朝“泰州学派”传人、哲学家韩贞所立,此匾按旧匾复制,题字书家不详;“五子济美”为明朝赠封御史解汝楫所立,以旌表其教子有方的传世美谈,由福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潘主兰题匾。
“五朝元老”为明朝大学士高谷所立,虽题字书家不详,但尽显“不倒翁”老臣风范;“状元宰相”为明朝首辅李春芳所立,由浙江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沙孟海所题,中国历史上596名状元中仅产生45名宰相,李春芳为其中之一,堪为兴化之骄傲。
“才步七子”为清代“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所立,此匾由江苏书法家协会顾问费新我题写;“经训贻芳”为清朝进士任陈晋、御史任大椿祖孙所立,由当代书画家陈大羽所题;“性静情逸”为清朝中允、“东方黑格尔”刘熙载所立,此匾原为咸丰帝御题,后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刘炳森所写。
“烈孝格天”为清朝孝子陈嘉谟所立,其父在顺治年间蒙冤被处死,他写血书为父鸣冤,并投河致死以践孝道,此匾按旧匾复制而书家不详;“仁寿之徵”为民国百岁老人康龄所立,他历经百年风雨而保持仁爱之心和长寿之相,成为后人景仰膜拜的偶像,此匾经由书法家苏局仙题写。
兴化四牌楼宛若一座历史风云的展馆,四牌楼匾额这一帧帧文化艺术的精品,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丰赡的文化内涵,展现出独具风采的无尽魅力。这里不仅见证了兴化的沧桑变迁,而且铭刻着众多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奇;这里既是重要的文化坐标和精神高地,又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兴化四牌楼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四牌楼是历史、文化、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兴化千年文脉的精粹积淀;四牌楼匾额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精彩记录了自南宋以来一个个名贤的荣耀,从而使这里成为了兴化历史的殿堂和文化的宝库。
兴化四牌楼更是书法艺术的高地。在四牌楼所有复制题字的匾额中,汇聚了现当代众多的书画大咖的倾心之作,到此造访者可获得无尽的艺术熏陶与享受。
兴化四牌楼具有深远的教育引导意义。“兴盛教化”之兴化,历来是一个文脉悠远、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英才辈出的好地方,四牌楼正可谓名家荟萃、历史缩影、人文聚焦之集中展现。群星闪耀之四牌楼,于兴化人民无疑是鲜活的教育基地,而对于莘莘学子更是生动的培育教材;因为这里不仅展示了兴化往昔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将激励着水乡后辈赓续前贤、追求卓越、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