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阜宁老八景 文|张大勇
归来兮,我们的“阜宁老八景”。 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八景”景观。“八景”是景胜徽记,是文化象征,是闪烁在岁月长河中的历史符码。我们阜宁有幸有福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多位先贤吟咏“阜宁老八景”;人无我有,人同我多,这在国内并不多见,是我们展示本土历史、文化、生态和旅游自信的一大特色与优势。犹感美中不足的是:“阜宁老八景”,古貌真身早已湮灭在漫漶的光阴之中,后来通过图文与相片“还原”,但一直躺在志书上、记忆里和一代代里人的口耳之中。让“阜宁老八景”这一历史文化宝藏站立起来、鲜活起来,我以为时机臻熟,颇用必要。 所谓“阜宁老八景”,是现任县委参事室主任钱元龙先生,对不同历史时期所吟咏“八景”的一种统称。自隋唐以降,书写“老阜宁”的古诗现存135首之多,射阳河、庙湾、喻口是绕不去的景致,志书上有据可考。据《阜宁县志》记载,最早描绘“阜宁老八景”,当是明代兴化名儒李长科所作的“庙湾八景”组诗,诗题为:长湖烟艇、大海风帆、旧河苇色、新丰酒帘、文峰春柳、衹园夜月、东望奇云、西营夕照。李长科曾祖父李春芳是明朝状元,他对于庙湾的赞誉并未局限于庙湾古城单一的景点,而是扩展到了城郊,乃至历史悠久的古射阳湖以及壮观的大海景色,涵盖更为广阔的区域,作为外乡之人,如是美化“老阜宁”,洵为可贵,可见昔年吾地自然风光实在不俗。这些景观不仅展示阜宁的自然美景,还蕴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譬如,他写到了射阳河。射阳河是阜宁人民的母亲河,古名潮河,又名射陂,也称射阳港,是由上游射阳湖水冲蚀而成的天然河道,流经建湖、阜宁、滨海、射阳等县境,延袤198公里,流域面积达4036平方公里,是里下河地区重要的入海河道和航道。 阜宁籍现代著名学者戴文葆认为李长科的八景主要体现了自然之美。如长湖、大海的壮丽,晴空中的云彩和雨后的烟雾,秋日的芦苇与春日的柳树,以及夕阳下的帆影,都是李氏笔下的风雅意象。这些景致并非如实描绘,而是通过文人的艺术加工,以夸张的手法赞美故乡的美丽。笔者对李长科的八景诗句和诗前小序研读,推测他当是从兴化经常往来于阜宁的商贾(实为军事家),多走水道,对庙湾古城周遭十分熟稔,写景有虚有实,可见他非常喜爱庙湾一带的自然风光和城池容貌。 光绪十一年(1885年),孙懋昭氏在《阜宁县志》中详细描绘了八幅画面,命名为“射湖八景”,并作有《射湖八景诗》,诗题为:海市晴云、沙堤烟雨、湖天帆影、关月潮声、南浦秋葭、西营霁雪 、烽墩夕照、曲港回澜。孙懋昭,字小峰,生于清嘉庆朝末叶。阜城人。出生于绘画世家。他因屡试不中,即弃举子业,以裱装为业,构筑“映雪斋”于运盐河(沿岗河)西岸。光绪丙戌年间刊行的《阜宁县志》,卷首所载县境全图、县城全图、圣庙图、文武庙图、县署图、游击署图、场署图、考舍图及射湖八景,尽出小峰手笔。小峰另有《射湖八景诗》,未见县志,有憾。阜宁县收藏家协会会长吴海华从民间觅得其残轶,诗句中残缺较多。2015年12月,县著名诗词家单国顺先生据吴海华所藏残轶作了校补,“还原”了孙小峰笔下的《射湖八景诗》全貌。成为“阜宁老八景”诗史中的又一佳话。 从李长科的亦实亦虚,到孙小峰的图诗坐实,“庙湾八景诗”与“射湖八景诗”是逐渐由“想象”落地入境,成为“老阜宁”的真实景观。真实景观的“庙湾八景”,最早见于清初陈一舜所编的《庙湾镇志》,时称“湖湾八景”,景名有:海市晴云、沙堤烟雨、湖天帆影、关月潮声、南浦秋葭、西营霁雪、烽墩夕照、曲港回澜。与孙小峰的诗题相同,只是前者是七言,后者是五言。所选择的景物均位于当时庙湾古城附近。到了乾隆年间,阜宁知县冯观民之《阜宁县志》,以《庙湾镇志》为基础,将陈一舜所编纂的“湖湾八景”改为“阜宁县八景”,并将五言八景诗作扩改为七言律诗。 由古代到当下,由客者到里人,“阜宁老八景”诗作非一人所著,它是历史延脉链条上一群人的承前继后。总的来说,“阜宁老八景”诗作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人墨客对庙湾一带风光的赞美和艺术创造,是他们表达对这片土地深深热爱的方式。 新岁擘画,参事情殷。今年正月里,县委参事室召开年会,一群耆宿在钱元龙主任的组织下,拟制新年工作计划。做为旁听,我有幸领教了一堂阜宁历史文化大课,收益良多,更感佩前辈们心存魏阙、富有情怀。他们今年工作议题正是向县委县政府领导陈书建议:重塑阜宁老八景。 这些年来,为了打响知名度,增强吸引力,不少地方“无中生有”,从虚幻的历史中或牵强或生硬地“挖”出历史“名目”来。而我们阜宁本来就有“八索九丘”,“老八景”是厚实的文化底蕴,是家宝,是巨制,重塑“阜宁老八景”是有中生有、有中复有,焉能不为? 射水巨浸,穿城北岸,庙湾古城早已沐风而歌,阜宁外滩沿河连绵着历史文化元素。但气候不厚,需有心者才能得获。倘若说宁波老外滩属于商业贸易,上海洋外滩属于旅游观光,那么,阜宁外滩就属于生态文艺范。重塑“阜宁老八景”,恰好就是阜宁外滩的景上添花,画龙点睛。通过重塑“阜宁老八景”,新建不同时期“八景”碑林,庙湾古城乃至射阳河风光景观带就有了灵魂,海盐文化、红色记忆、非遗传承等就有了宽阔的眉宇与灵动的互文。 这就是阜宁历史文化的“镇家宝”,就是阜宁生态禀赋的“宣言书”,就是阜宁特色旅游的“打卡地”。借古烁今,精彩阜宁,让“阜宁八景”成为最具典型文旅景胜,让阜宁景点留得住游人嘉宾,多好! 时光老人的巨手正按在我们的肩头,风行消逝的古人仍在关注“当代”何为?一代接一代,大千成世界。古人留下的财富,如何光大;祖上“阔过”,现在更要理直气壮。“阜宁老八景”前人已经将它们安放进书本相片,到了“当代”,传到我们手中,仍旧让它们躺在书本里、相片上,“藏在深闺人不识”,我们就是习焉不察,我们就是抱富守穷,我们就是断裂失职,我们就是不肖不为。 弘扬传统文化,重塑特色景点。县委参事室的长耆们有了成熟的思考,做了精心的发言。建射河八景长廊,建阜宁诗词碑林,作为重大课题,作为系统工程,如何筹划?如何选址?老人家们都做了详细、敏慧的设想与考量:一是要与自然风光相结合;二是要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三是要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让“阜宁老八景”成为可感可触、可视可赏的文化新景胜,以此带动阜宁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听着记着感动着,我的心头热热乎乎,一抬眼,一幅“阜宁老八景”新景观,铺展在射河水湄,流光溢彩,笑迎天下宾朋。
来源:阜宁文学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