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是40年代从建湖水乡走出去的新四军老战士,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毕身的奉献。2016年春天花开时节,这位革命老人走完了92岁人生之路,而周老昔日讲述的她自己人生往事,在我的脑海中魂索梦绕,时常呈现。她那般慈爱,那份真诚,那份为人的执着和对人生的追求,令人感慨与赞叹。尤其是清明时节,更令人无比的缅怀。
周琳,生在我县颜单镇洪夏村一个农民家庭,为了抗日,青年时期,毅然与她的人生伴侣王俊(高作人,新四军老战士,现年96岁)一同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那个年代,对于他们来说,参加革命,随时都有献出生命的危险,而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是需要一定胆略的。当年为了打鬼子,周琳不惜枪林弹雨,不惜世俗偏见,凭着满腔热血参加游击队、新四军。她把人生的追求与理想与时代需要,抗日需要,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那是1943年,周琳,为了抗战的胜利,他与新四国老战士王俊,在抗日烽火岁月中结下了“抗战胜利结伉俪”的誓盟,他们在烽火岁月中相逢,在烽火岁月中相恋。他们当时正值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猖獗一时,生灵涂炭,双双私下订立了“抗战胜利结伉俪”的协议。 从此,周琳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抗日游击队员,跟随王俊走上了抗战的征程。为了躲避敌人追捕,她改名换姓,将自己的原名夏儒妍名字改为周琳,这期间他们穿芦荡、跨沟河,浴血奋战,风雨同舟,日伏夜行,驰骋在水乡高作、蒋营、孟庄、收成庄、东夏庄、楼夏庄、小阜庄、单家庄、西吉庄、草堰口、湖垛、十顷荡、刘家荡等盐阜地区的游击抗日战场,处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宣布投降,1946年王俊、周琳经建阳县县委书记树海批准才走进婚姻的殿堂。当年10月,这对恋人穿着新四军军装一起回到王俊高作老家陆陈庄,土墙草屋,新房没有任何布置,结婚当日窗户上仅贴了一张红纸,十分简朴。按照苏北农村风俗拜堂后入洞房。可新婚第三天,天还没亮,他们再次突然听到枪声,原来是国民党军队打过来了,他们又紧急起床匆忙赶回部队。 “路漫漫,雾茫茫,革命生涯常相守,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王俊年迈的母亲在晨曦中送别新婚儿子儿媳再次投身解放战争的战场。 解放战争4年中,王俊、周琳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们又服从组织分配,调北京工作,夫唱妻随.比翼双飞,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王俊先后担任过上海华东物资管理处副总指挥、华北石油管道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和国家燃料总局领导职务,位高权重,周琳负责档案机要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他们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互勉互励,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周琳多次获得中共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干部楷模、三八红旗手等殊荣。2005年、2015年他们夫妇还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70周年纪念章”。 风雨同舟永相随。“文革”期间,大批干部被打倒,下放劳动。王俊、周琳经过造反派一阵批判之后,被送到河南省罗山县劳改农场劳动,后又到息县“五七”干校劳动,结果一家六口人分到五处,大儿子到新疆石河子当兵.女儿在一个工厂当徒工,二儿子在东北生产建设兵团建设“钢铁边疆”,十二岁的三儿子留在北京。周琳夫妇在不同的连队,分住在男女集体宿舍,王俊整天拌水泥,搬砖头,周琳当油漆工。每到夜晚,夫妇俩在各自的集体宿舍里夜不能眠,牵肠挂肚,痛苦不堪,儿女想娘,娘想儿女,远隔千里难相见。白天除了劳动之外,晚上还得集体学习,时常被洗脑子,自我反省。文革期词很多家庭家破入亡,所谓阶级立场分明。被迫妻离子散,夫妻分离,而王俊、周琳是从战争年代患难与共走出来的夫妻,此时此刻,他们更加珍惜爱情、亲情,同甘共苦,在农场和干校二年多时间.他们始终保持着革命友谊和纯真的夫妻感情,本着对党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子女负责的态度,从容对待“文革”运动对他们的不公。在那特殊时期,王俊、周琳夫妇始终坚守坚信,总有一天会还他们公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周琳与王俊双双被平反,他们又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去,仍一如既往,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谱写人生的华丽篇章。 周琳,一位从烽火岁月中走出来的受党多年考验的革命干部,一路走来,伴随着多少荆棘,青壮年时期为了革命的胜利舍生忘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鞠躬尽瘁,文革又历经磨难。晚年的周琳,离休后,她用画笔将当年的血与火的情怀及祖国的山山水水,以物寄人,以情抒怀,把自己心中的愉悦与经历用笔墨丹青写生给广大观众,直到九十高龄勤奋笔耕不辍,作品不仅在国资委机关展出颇受好评,更令人可敬的是她带着故乡情结,带着“中国梦”的美好愿望将画作送到故乡展出,无论是在建湖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还是在县美术馆和新蕾幼儿园都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赞美,观众数以万计,参观者当中有国家机关、省、市领导有将军、有干部、军人和普通百姓,还有学生和幼儿,这种无价的精神食粮,好似广大观众送来美味大餐,这就是一位抗日老战士寒梅傲雪的铁骨情怀。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