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北网

王辉:从淮剧《小镇》到“淮剧小镇” ——徐新华创作......

[复制链接]

2025-3-16 10:12:15 152267 0

请叫我岛主 未绑定微信 发表于 2025-3-16 10:12:15 |阅读模式 | 来自江苏 来自 中国江苏盐城

请叫我岛主 未绑定微信 楼主

2025-3-16 10:12:15

从淮剧《小镇》到“淮剧小镇”

——徐新华创作、人生之路管窥

王辉

101030ekr9omww0jonain9.png

徐新华

从农耕文明一路走来的中国,无论是北方九曲黄河边的水旱码头,还是南方小桥流水旖旎婀娜的幽静之乡,无论是东边汪洋大海边的船坞小港,还是西部沙尘滚滚的堡垒客栈——都有一个非常古老而文化意蕴特别浓烈的专用词汇:小镇。它是大都市的乡下祖宗,是陌野里的商品集聚,是城市与乡村的特别连接处,是嘈杂与寂静的黄金分割点。它的集中、饱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社会功能、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造就了它的文学取材的独特性。所以,从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中篇小说《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再到中国的小说、电影《芙蓉镇》,皆以小镇的视角观察社会、剖析人性,皆以小镇作为大主题的背景,以此来开掘和叙说某个时代的特征和文化。

当代著名戏曲编剧徐新华,也走上了这样一条道路,同样,她的思考也经过了轮回的四季和雪雨风霜的洗礼。她的成名作淮剧《小镇》,虽然经过文学经典的启示,但实实在在是她所观察到的一系列因人性贪欲导致人生悲剧结果的思考爆发。这种哲理性探底人性的思考,又借助了一个基座——注入了浓烈而醇厚的时代和东方元素的小镇,从而实现了地方戏曲创作不同凡响的“寓言化”(黎继德语)超越,引发了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强烈反响与共鸣。

这部剧,从2014年8月首演以来,先后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文化和旅游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等奖项,并荣获政府最高奖——第15届“文华大奖”。10年来,《小镇》5次进京,走进国内23个省份,并赴欧洲巡演,均获得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评价。淮剧《小镇》的创排,不仅实现了淮剧艺术从“高原”到“高峰”的成功攀越,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文旅融合”热潮的当下,淮剧《小镇》的成功直接促成了江苏省盐城市规划建设了一座现实中的网红打卡点——“淮剧小镇”。

101030osgel6hfhj1kdx66.jpeg

淮剧《小镇》


一部完全属于“方言艺术”范畴的地方剧种作品,竟然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能够展示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能够挥发出如此长久的影响力,能够发挥出真正的作品品牌的延伸效应,在中国戏曲亟待振兴的今天,不仅是为当代的戏曲工作者打了一针强心剂,更是戏曲创作者创造的光荣范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她?徐新华,完成了这样一个传奇范例?完成了这样一个成功创举?她的人生轨迹与创作轨迹,有哪些特别之处?她的创作观念与思想,她的知识结构,她的创作的切入点,有哪些值得后来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徐新华在谈到自己的创作道路时,曾说过如下的一段话:“曾经的梦想从来与戏无关,但是多少年以后我发现,戏剧是我的宿命。自小爱好文学,7岁开始读长篇小说,10岁之前我几乎读遍了当时国内可以看到的长篇,之后开始涉猎外国名著;我14岁下放大丰农村,像真正的农民一样劳动了两年,后来到公社宣传队三年,夜晚排练演出,白天在供销社站柜台,在编织厂编芦席;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又有海外关系,连续遭受考艺校和进部队艺术团体政审不过关的打击之后,19岁的我毅然投奔不嫌弃我家庭出身和背景的宝应县淮剧团,进团四个月开始挑大梁,演了整整10年地方戏;1984年年底我回到大丰,在文化馆工作,1990年为了圆未竟的大学梦,我报考了南京大学中文系编剧班……”

1955年,徐新华出生于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4岁时,父亲在“反右”运动中受牵连,被“贬”至宿迁县陆集公社任中学校长,几年后又调动至晓店公社。徐新华的幼年生活,是在城乡居所的变换交错中度过的。据她回忆,她4岁上小学,时任公社中学校长的父亲就要求她每天背一个成语,并经常给她讲成语故事,从而培养起了她浓厚的文学爱好和兴趣。

她至今都记得,父亲向她讲解的第一个名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7岁开始读长篇小说,第一部读的是《红岩》……那时候,她看书痴迷到走路看,吃饭看,睡觉时躲在被子里打手电筒看。虽然当时处于物质匮乏的年代,但是她父亲学校的图书室,给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她10岁考入宿迁中学后,更是成了学校图书室的常客。及至她后来下放到农村,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也一直保持着读书的爱好和习惯,她和几个志同道合的知青,常常会为了互相借书从一个知青点跑到另一个知青点。

实际上,几乎在所有的行业,少年儿童时代的读书学习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一个人的影响都是终生的,所谓“童子功”,就是孩童时代的知识结构对人终生影响的通俗说法。看后来徐新华自己诸多的创作经验叙述,中外文学名著对她的影响非常大,这也使她在剧团做演员时期,就能突破传统戏曲演员的知识局限。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她为什么能够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苦苦思索马克·吐温《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所提出的人性考验,从而把这种考验嫁接到中国地方戏曲中——实际上,也远不是嫁接,是接过100年前美国作家所提出的问题,在这片东方的土地上继续思考。看过《小镇》全剧的人,不得不承认,这部作品,是完全化的中国地方戏曲作品,其文化风俗的点缀、市镇风情的渲染、艺术表现的戏曲化程度,关键是它的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成为土生土长的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乃至蕴含了特殊时代悲情的中国式故事。

徐新华曾经说过,下放农村的那段生活经历,对她这一生影响特别大。她初中毕业不足14岁下放到母亲的老家大丰县时,是当时中国年龄最小的“老三届”知青。家务活都不会的她跟农民一起劳动,没有学上,也看不到未来。当时,知青中流传着一首《知青之歌》,知青聚会时她常常一边唱一边哭,甚是凄凉。但是,也正是这一段知青岁月,锻造了她坚毅坚韧的生命底色,同时使她对农村、农民有了深刻的了解。自身命运的跌宕,对农村生活的体察体悟,对农民命运的长期探问,奠定了她的思考与生活基础,也构成了她后来创作的部分素材与动因。

徐新华曾经无比羡慕许多作家都有一个写之不尽的“故乡”,那既是作家的创作富矿,也是作家的精神原乡。而她却从儿童时期起就一直在被迫“流浪”:小时候随父母调动,少年时期知青下放,青年时期剧团四处奔波的演出生涯……使她感觉自己从来只有“宿舍”没有过“家”。然而若干年后她于戏剧创作界崭露头角蓦然回首时,才发现上天对她是如此垂爱。从省城南京到宿迁,再到大丰乡下,到县剧团,到文化馆……城乡生活的巨大反差,曾经生活过和曾经走过的无数“小镇”,早已成为记忆深处多重的意象叠加;那些风俗情态,那些难忘的人和事,更是驻扎在她的脑海中,成为后来创作思想爆发的原点。因此,她才能对不同题材的把握驾轻就熟,对不同人物的心理开掘细腻深入,才使得她的《小镇》《小城》《革命家庭》《项链》《红军故事·半条棉被》《主角》《县长与老板》《秋月春花》《辣妈犟爸》《大河清清》等作品风格迥异,而又深沉细腻,大气开阔,真实鲜活。

101030x0tgym4l4u1rzycy.png

评剧《革命家庭》


据我所知,徐新华早期的创作,没有仅仅局限于“戏曲”的范畴——虽然她在县剧团做了整整10年的“当家花旦”,对戏曲舞台有着更多的感性体验和认识,但实际上,她的创作起步于话剧小品。她早期的话剧小品屡屡获得各种奖项,而《我们有约——徐新华戏剧小品集》,是她创作的第一个结晶。与此同时,她的散文也大量刊发于当地报刊上,挥发着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心得。再后来,她又到南京大学深造两年,做了更充分的文学理论准备。至此,一个专业戏剧作家、戏曲编剧应该具有的生活积累和文学沉淀,实际上已经渐渐地完成——她青少年时期城乡生活的落差带给她的思考,她深耕土地、悲天悯人的情怀,她喜欢观察、喜欢思考的人生储备,特别是对文学本质的深刻体悟,对文字灵性的掌控自如,对唱词这种韵文形式的娴熟把握,对多种艺术形式的亲身历练,以及想表达、会表达、能表达、善表达的天赋激情,宏观而全面地铺开了一位剧作家的成长之路——亦使她的作品,在长时期的沉淀之后,散发出了厚实、敏锐和能够穿越一定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我在后来的交往中还发现,徐新华是一个道道地地的电影迷。大量的中外电影作品也给予了她创作灵感和启发。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徐新华的知识构成,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复杂的而不是单纯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层次的,是包容开阔的而不是保守传统的——她不限囿于戏曲的框范,因而才能为戏曲创作灌注进令人惊奇的表现元素;她不满足于戏曲现代戏叙述内容和表达方式的狭窄,因而才能更多地将现代戏的诸多艺术创作手法给予创新和探索;她所擅长的“灵魂过山车”式的创作内容与创作手法(王馗称之为“解心戏剧”),将人物完全放置在极端的处境中,然后展开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艰难选择。这种内心冲突的极端化处理,倘若没有长期而连贯的学习,没有经年累月的文字积累与思维训练,没有对苦难生活的体验与观察,没有半个世纪对多层次人生与生命现象的对比,就不会有这种复合形态的最终成效。这,也是我们考察徐新华知识结构的重要心得和收获。

对徐新华创作经历的分析,令我感觉到:叙述方法上的创新实质上依赖大量的多重性质的知识储备。知识构成决定一个编剧认知水平的高低,而编剧认知能力的高低优劣又决定了他(或她)的作品品质的优劣。徐新华触类旁通的广泛涉猎,不断反思的诘问习惯,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戏一格”的创作情态,才更容易冲破融汇于我们血液里的“高大全”“概念化”的藩篱,使生活的积累成为现代观念驱使下创作的手段。很多人看了《小镇》之后发出惊叹:哦,现代戏曲还可以这样写?对戏剧人物心灵的探索还可以这样多重深入?坦率而言,这是剧作家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灵气才情三者相汇合的结果。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分析徐新华的人生背景和创作经历时,带给我们的又一点启示。

从淮剧《小镇》到淮剧“小镇”,其实折射出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无论是舞台作品还是由此衍生的文旅效应,无论外在的形式如何变化,实质上,真正能够形成持久生命力的,是内容创意。只有深厚多元的文化基因所孕育的内容创意,才可能为不动的固体灌注进无限活力——从这个角度说,对“小镇”意象有过深刻生命体察和思考的徐新华,为我们做了意义深远的戏曲式的贡献。


【作者简介】王辉,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创作室原主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省艺术研究院一级编剧,省文旅厅艺委会秘书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中国戏剧年鉴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金牌会员
:
qavzy815zkyg@wechat.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560

帖子751

积分2122

图文推荐

  • 夏俊山 | 愿爱如晨曦照耀你们成长

    岁月的画卷中,每一抹色彩都承载着长辈的期望与温

  • “满街棠树有遗风”;——盐城海棠园怀古忆

    四月盐城尽花园海棠盛宴忆汝珍文/相鸿题记 

  • 张永辉 | 闲话盐城名人—徐铎

    朋友们,今天与大家分享的盐城名人叫徐铎。(盐城

  • 5名干部喝酒,1人死亡,为何发生如此恶劣的

    AI图片 与文字无关来源:“官察室” 记者观察荐稿

  • 丁正宏 | 血染大四河(下)

    悠悠大四河,以它博大、无私的胸怀,生生不息地流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微信公众号

  • APP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