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正青春
严 平
烈士的遗像:青春勃发、英气逼人,似乎还有点稚气未脱,我心里一颤。钱毅,这位还不到22岁的文化战士,78年前的一个早春,倒在了国民党军的枪口之下。
3月9日上午,乍暖还寒。在淮安区施河镇戴西村乡村大道旁、在石塘镇涧河大桥上,来自北京、南京和盐城等地新四军研究会的同志、新闻单位和钱毅烈士的亲属数十人,大家在钱毅烈士的被捕地和就义地,冒着早春的寒风,举行隆重的缅怀纪念活动,纪念钱毅烈士百年诞辰和光荣牺牲78周年。
笔者孤陋寡闻,第一次知道钱毅的英名,所以格外的想了解英烈的事迹。好在同行者中,有一位关注和研究钱毅的专家,盐城师范学院的刘秀珍老师。她的介绍,让我对钱毅这位青年才俊更加肃然起敬。原来钱毅是文化名人阿英(钱杏邨)的长子,17岁就随阿英来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参加了新四军,是一名新四军文化新闻战线的杰出人才。
1925年4月出生的钱毅,3岁就随父从安徽芜湖来到上海。父亲阿英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化的先驱,为了躲避反动势力的迫害,钱毅小小年纪就随着父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也锻炼他不畏困难,不折不挠的品格。父亲的影响、家庭的熏陶,少年钱毅就显示了过人的文艺天赋。在学校,他组织子夜剧社,宣传抗日救亡思想。1938年在“上海文化界高尔基纪念晚会”上,钱毅主演《高尔基童年》,其艺术才华初露头角。
1941年12月末,钱毅离开上海来到苏北根据地,参加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成了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战士。1942年7月,钱毅随阿英越过重重封锁线,抵达新四军军部(阜宁停翅港)。那时的钱毅在父亲眼里还是一个“小鬼”(见阿英日记),然而已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红小鬼”了。当时,钱毅相继在新四军三师鲁艺工作团和三师东海大队从事戏剧创作和文化教员工作,还担任过盐阜区委《新知识》杂志助理编辑,为新四军文化工作作出了诸多贡献。
苏北根据地对敌斗争的广阔天地,是造就英雄的大熔炉,更是钱毅大展才华的用武之地。1944年7月,钱毅到《盐阜大众报》任编辑,仅两年时间就被提拔为副总编。在新闻战线,钱毅深知自己的短板和不足,更清楚自己的责任所在,他把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真正落实到实处,他深入农民、盐民、渔民、棉民中,拜群众为师,和老百姓交朋友、拉家长,把了解到的生动素材和不明白的地方记在本子上,把自己编写的稿子念给老乡听,因而钱毅的报道总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在新闻一线,钱毅不知疲倦的工作,认真实践钻研实现“文化大众化”的途径,逐步形成了简洁、纯扑、生动、琅琅上口的语言风格。他采写了大量的新闻、通讯、墙头诗和小故事,在军民中广为流传。经过多年苦心搜集,1946年2月,钱毅整理出版了《庄稼话》,书中收录苏北地区各类民谚俗语2230多条,分生产、天时、庄稼、杂类四大类和若干条目。正是这些民谚俗语,让新闻人更加接近农民大众,让《盐阜大众报》更加受到根据地军民的喜爱和认可。钱毅是新闻宣传的有心人、热心人,他重视通讯员队伍的建设,每次通讯员来稿,只要有可取之处,都会尽量编用,从不轻易舍弃,因而也培养和团结了一大批热心报道的通讯员。著名作家陈登科就是通讯员成长起来的,他开始写百十字的新闻稿,钱毅帮他耐心地修改,并面对面辅导他如何写稿,每每回忆此事,陈登科都怀感激之情。1946年,钱毅把自己多年来辅导通讯员写文章的心得,汇编成6万余字的《怎么写》一书出版,用生动的群众语言、用理论与业务相结合论述介绍新闻写作,对新闻工作大众化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钱毅的《怎么写》一书,连续17次再版,累计出版近20万册,足见影响之大。
钱毅是文化人,更是一名战士。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和平协定,国民党军大举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此时钱毅出任新华社盐阜分社暨《盐阜大众报》特派记者,并担任盐阜第三中心县委记者组组长。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钱毅没有丝毫退缩,主动要求到淮安敌占区采访,实地报道民兵联防队和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军及“还乡团”英雄斗争的事迹。期间他采写了8篇来自斗争一线的报道,发表在《盐阜大众报》上。1947年2月28日,由于“还乡团”告密,钱毅落入敌手,他经受了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宁可枪毙,决不自新!”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威武不屈的高贵品质。就在那个初春,优秀的文化新闻战士钱毅英雄就义。
钱毅的牺牲,是新四军的重大损失,引起了广泛惋惜和痛悼。著名诗人柳亚子痛书:钱毅“是人民的文学,是民族的精英,从墨写的言辞中,辉映着血写的生命的火花。”曾在新四军中任重要领导的邓子恢说“这样的人才,死得太可惜了!”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专门为钱毅题词:“威武不能屈,临难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陈毅军长也交待要收集整理好钱毅烈士的文稿,传承铭记好英烈精神。
钱毅,永远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