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一批特殊身份的人士奉命潜伏到宝岛台湾,在森寒的刀锋之上,为九州一统开展地下工作,许多人因此被捕牺牲。他们当中,“盐渎杂谭”关注过几位或盐城籍,或在盐战斗过,或与盐城有交集的著名先烈,如红色特工戴龙、曾任盐城市委书记的林英杰、女英雄朱枫(朱谌之)等人。又一年清明将至,不由得再一次深切缅怀。 今天,与各位在茫茫史海中钩沉的,是曾任台湾地下党“五巨头”之一的洪幼樵,他也与盐城有过一段不一般的交集,但后续与上面几位真英雄迥然不同。 这本书中对洪幼樵在台湾的经历有所交待,虽然比较零碎,终究是未曾回避,也不能回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顶层根据全国战略形势需要,指示华中局在台湾建立党的组织,在台湾开展党的工作。后因形势变化,在台湾组建党组织的工作就由在苏北根据地新成立的华中分局负责。
1946年2月,华中分局决定成立中共台湾省工委,经过认真甄选,决定派遣盐城市委书记林英杰等人赴台开展工作。4月初,根据华中分局和上海局指示,林英杰与张志忠、洪幼樵、许敏兰等作为台湾省工委第一批赴台人员潜抵台湾,随即开展发展地下党组织的工作。
《血沃宝岛》一书中如此记述: 洪幼樵是广东揭阳人,1937年入党,曾担任潮阳中心区委委员,1941年转调华中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工作,曾担任涟东县委副书记、滨海县委书记等职。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滨海县并非现在的滨海县,初系1942年4月19日成立的潮南县,辖地位于潮河(灌河)以南、老淮河以北,西至盐河,东临黄海。当年5月中旬,潮南县更名为滨海县。现在的滨海县此时叫阜东县。
这个滨海县与阜东县于1949年11月合并,县名也叫滨海县。17年后的1966年4月,析滨海县废黄河以北区域和灌南县部分区域,设置响水县。
因而,洪幼樵曾担任书记的滨海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响水县。彼时的涟东县也为盐阜区所辖。 公开资料显示,洪幼樵,化名刘志敬,1916年出生,广东人,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山大学,在校期间接触进步思想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 洪幼樵1937年入党,奉命在家乡开展青年运动,担任青年抗敌同志总会组织部长。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洪幼樵担任新四军涟东总队政治部主任,主要负责政治宣传和动员工作,后于1945年担任滨海县委书记。 抗日战争胜利后,洪幼樵奉命潜伏到台湾从事革命活动,一度担任台湾省工委宣传部长,是台湾地下党的“五巨头”之一。他吸收台湾农民组合会成员,建立武装据点。为掩护身份,他在台湾员林中学担任教师,秘密发展会员。 1949年蒋军败退台湾后,大肆迫害进步人士,洪幼樵建立的组织被摧毁。1950年,因蔡孝乾的叛变供出其踪迹,洪幼樵在基隆码头被捕。被捕后的他选择叛变投靠国民党,甚至出卖了自己的妻子。
在生死存亡的考验面前,有些人临难不苛且,如林英杰、朱枫、张志忠和季沄夫妇,忠诚于信念和组织,铮铮铁骨,虽魑魅魍魉亦表钦佩;有些人或一触即溃,不惜出卖同袍以偷生,或熬不过酷刑而变节,进而为虎作伥,求为进身之阶。因叛徒出卖,1000多人被捕,无数仁人志士被害,白色恐怖笼罩宝岛。 蒋系特务头子谷正文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说:“……四人先后被捕后,蔡孝乾、陈泽民、洪幼樵皆投降,唯张(志忠)一人不降,虽多方诱导,但坚持一死。后蔡、陈、洪全为保密局聘为匪情研究室研究员,张则未供一人,未供一事。” 洪幼樵变节之后,随即担任台湾“保密局”研究员。此人退休后曾任“文化大学”教授,1990年因病而死,歿年74岁。
“看人只看后半截”!这是智者参透世事人情后的良言。《菜根谭记》有云: “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烟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想那洪幼樵之类,早期也曾为国为民,出过力、立过功,但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失贞失节,牌坊轰然倒塌,可悲可怜可耻。
笔者曾做过一期被捕后不屈而死的盐城烈士专辑,发自内心地钦佩先烈们钢铁般的意志,那些惨无人道的酷刑实非常人可以忍受,遑论投机者和软骨头!倘沒有经历过重大考验,无论地位高低,且慢自夸自诩如何如何。76年前,伟人曾经告诫:“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诚哉斯言! 来源:盐渎杂谭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