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是“卷轴”的职业,更是“放光”的事业。收藏家无不是“手握尘埃,撒出朝霞”之人。一手“卷守”,便是“握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一手“打开”,自有“冉冉流光春不老,花盛芳菲尽日好”。这是新年,两度参观“阜宁县首届收藏展”时,我的感发与衷情。
阜宁,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文化厚重,前可接脉上良渚文明。收藏在南京博物馆的相关文物,都是身分凿然的“证人”。只是阜宁建县时间不长,导致部分乡人的文化自信“搁浅”,妄自菲薄。原本遐远厚实的历史文化背景,注定本邑是一座岁月遗珠璀璨、巷陌庋藏星斗的宝地。如何“还原”本貌?这既需要官方馆藏证实,还需要一批具专业、有情怀、亲古风的人杰,站出来,捧出来,亮出宝物,彰显“物阜”,光照民间,长影千秋。
相较于国内县级举办的民间收藏展,以广东岭南的封开县2009年举办的首届为例,我县与他们相差了16年。迟是迟了些,但还是来了,这不,在阜宁最新城市地标、最具现代气质的文体中心,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二楼美术院,阜宁县收藏家协会成功举办首届收藏展,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旅局、县文联和县美术馆同向奔赴,共襄其成,本土60余名收藏家、爱好者,精心收藏的380余精品,涵盖了书画、陶瓷、玉器、铜器、钱币、票券、徽章等多个门类,时间跨度延袤明清、民国和当下等不同时期,古色红色金色,五色纷披,七彩生辉。展厅内四壁皆华,姚黄魏紫;十个玻璃展柜琳琅纷呈,各光其芒。
进得展厅,由西往北再东而南,西面东面和南面(部分)白壁上,张挂的是书法国画作品,北墙一长溜是珍贵的书画作品,外有罩窗,其中多有阜宁籍书画家的代表作。生于清嘉庆末年的“射湖画家”孙小峰,条屏《射湖八景》文图双恰,如今真身现世,令我仰读再三;还有刘詧《寒江独钓图》、盛宝《踏雪寻梅图》,各美其美,工书、能诗、精绘“三栖”才子孙恒年,尤擅绘事,他的悬壁之作《松下问童子》,松奇人妙,色彩浓而有致,尽得米董之神韵。“黄浦道人”蒯玉峰《寿星图》,线骨衣身,仙福寓构,自成高格,难怪光绪年间享誉苏北画坛,作品被乡人竞相收藏,此作贵做此次展册《庙湾撷
古》封面。钱石如的《行书中堂》、季龙图的《道艺教学联》、水安澜的《楷书信札》、顾莲邨的书画联、顾觉民的《楷书诗轴》、陶佩经的《黄埔军校大门联》、戴春风的《楷书立轴》等各异其彩,联翩华光。
还有旧年在阜宁“工作生活过”的官员、儒商与隐士的精品。夙负伟略的明士李长科,是“庙湾八景诗”类型创作的最早作者,他的《行草七绝》同样先“生”夺人,亮人眼目。道光名儒邵涵初《守身积德》双联一旨,尽显他训导之风,教人“守身如执玉”,授经“积德胜遗金”。曾任民国阜宁县长的吴宝瑜,行书《陆游诗稿》,俏巧舒敏。“四休书屋”斋主孙德涵的《人物四屏》,工力卓然,艺品上美。
也有原属“大阜宁”的杨幼樵、庞友兰、陆象周、茗山、李敦甫、臧科、郑寿鹤、唐熙等老宿名邑,后来行政区划析出,不再隶属现今的阜宁,但他们的书画作品艺术价值一直是里人的骄傲谈资,影响深远。
再有他地书画佳品为我籍藏家庋友所珍。竹禅大师的《承露》(又名《竹石图》)画作,川人,画风独特,自成一格,与“扬州八怪”齐名,曾为慈禧太后作画、传戒,他的作品能在射水之滨为百姓所睹,实为幸事。我国近代印刷业开拓者唐驼先生的粉联书作“名教有乐地,诗书是良田”,观其字,秀美遒劲,有标唐体;赏其联,雅韵濡润,正扣阜宁“江淮乐地”“诗礼之乡”的体面。“楚水二老”之一的蒋石渠《麻姑献寿图》,衣袂飘云,吉物麇集。清代翰林江国栋先生的书联“因爱听泉於水边,我家养竹抱书房”,与晚清秀才朱南金的书联“藤垂石磴雲添润,泉漱山根玉有声”,彼此呼应,诗意盎然。更有萧娴、邬西濠、沙曼翁、刘旦宅、喻继高、徐乐乐等国内名家的佳品,耀人眼目,高山仰止。
展厅正中间是由十节玻璃展柜组成“n”平面展台。这里的斑驳,与众不同;这里的漫漶,美在其中。北边长台展出的小型瓷器(大件瓷器另陈于书画珍品橱窗内)、玉器、铜器等,主要集中在明朝、清朝和民国的产品。明朝四大名窑藏品偶见其中,清朝官窑产品居多。我欣睹出自元朝龙泉窑的“模印花纺盘”,为卢立新先生珍藏之宝。钱币有清代到华中抗币40种,还有铜牌、古城砖、证章、契约、红色藏品等。
阜有收藏展大千。一砚一印,一卷一帙,连缀,断裂,泛黄,灰黑,都在呼吸,都在叙说,都在闪烁。古巷不再幽深,老井变得清明,庙湾堞孔吹过的微风都是它的细语,喻口海墙挂出的亮月都是它的私密。清朝的外圆内方的铜钱,让我回想到儿时“笃钱”的游戏;一枚枚毛主席像章,让我联想到“激情燃烧”的岁月符码。
此次首展,我两度观赏。正月十五(2月12日),是此次展期的压台之日,也是我再赴展厅二次流连之时,复习眼中心头的美学艺趣。完全可以说,无一件藏品没有故事,无一件藏品弗是史书,无一件藏品不带启迪。我在从达法师《天雨佛法联》前,回想到收藏者又是法师传人计峰・妙智先生,于马躲寺为我讲述师徒为家乡光大佛教事业的故事。穿行在时光的隧道之中,从“古年古月”到“今朝今夕”,在此,幸福具体到由一个个体验、感觉叠加而成。
从首展中,我“读”出了自豪。原来阜宁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展品是物质,又是精神的,许多藏品无声地叙说着岁月的沧桑与人文的厚笃,我“读”到了母土中自古而今绵延的文脉,一方地域文化得到深度挖掘与清晰展示。展出就是“打开”,它打开了脚下这片土地曾经的荣光和灿烂,让我增强了阜宁版的文化自信。
从首展中,我“读”出了亲切。从钱本篯先贤《毛主席诗词册页》到何冰生大师的《阜宁县乡土志的手稿》,我分外高兴,两位本土名家,早就敬仰于心,两老后人与我都有交集。在“画猴大师”赵宏本先生画幅前,我仿佛又回到当年园林路一幢两层小楼上,观摩大师泼墨的场景。我似乎又置身于桃花源景区,沉浸式观赏尉天池先生在一张方桌上笔走龙蛇。在周克玉将军、沈德林书记,以及“阜师双杰”王达行、陈伯民老师和我县“书坛三老”陶汉章、卞得炎、金祝斌的书作前,睹物思人,两眶暖润。还有不少收藏者,江志宏、单国顺、吴界和、陈必严、管春光、刘德良、史泳、陈德余、李将等等,都与我有亲熟之交。
从首展中,我“读”出了感佩。收藏有卷轴之美与传脉之功,需要发现,需要掸拂,需要研究,需要坚执,我对此次提供展品的收藏家和爱好者经年兴爱雅玩,表示感佩,他们沉寂于民间,吹拂时光的积尘,用自己的一腔爱好与追求,悦己达人,延薪续脉。譬如徐以军、王佩、赵善文、何山、单国荣、冯海兵、戴学鹏、沈亚山、刘向军、薛志标等等,还有台胞收藏,他们与展品一样星耀宇野。对此次策展、开展而忙碌的阜宁县收藏家协会,以会长吴海华等一批热心有为的会员,同样心生感佩。因了他们,才有阜宁民间文物的首展;因了他们,才让爱好收藏的同道有了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因了他们,开展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收藏文化,值得依赖;因了他们,活跃和繁荣新时代阜宁文化事业,值得期待。
两次观展,放松身心,愉悦精神,尤其是各类藏品承载着诸多岁月的记忆与历史的沉淀,思古通幽,追远厚今,我有机缘站在历史角度、高度看待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刷新日常生活环境,远离身心牵绊、琐事缠绕,与前贤对话,与同道共鸣。
本邑诗家钱元龙先生有诗云:“幽怀契古今”。是的,来哟,阜宁历史在等你;阜宁收藏的美好的未来,正健步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