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百岁父亲》作者戴永久
《我的百岁父亲》序
缪荣株
2004年,戴永久先生从泰州市人大机关退休后潜心写作,近年来散文作品不断见诸省市报刊。他继出版散文集《西藏情怀》后,又写出了《我的百岁父亲》。
2015年,父亲戴宝同98岁了。经老大永久提议,孝顺的儿子们要将父亲经常给他们讲的故事加以整理,作为献给父亲100岁生日的礼物。这事儿自然让能文能武的永久操办最为适宜。
书中所叙述的故事是父亲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是农耕时代苏中地区老百姓生活、生产、经济状况的浓缩,是地方风物、风情的百科全书,是透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农村社会方方面面的一扇窗户,也是作者人情、亲情、友情心声的写照。
儿子将父亲讲的故事整理出来作为生日礼物献给父亲,这本身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大故事。在这个大故事下演绎出来的系列故事实实在在,充满了亲和力,平民化、生活化、故事化、通俗化、趣味化。
一个没有上过学的父亲说出近一百个故事,儿子整理成书,这在现有的文学作品中鲜见。 书中传奇的日常生活故事俯拾皆是,饶有趣味,引人入胜。
《洲上放牛》充满了自然美、原生态美、人性美,就连狗、水牛都极通人性;《“辩理店”的传说》充满了智慧;《搭桥遂母意,杀生报父仇》极具哲理性;《“雷神”不劈打雀儿的人》《张玉书告倒镇江城隍菩萨》善有善报,宣传了真理,张扬了正义;《皮五辣子做媒》写出了人的两面性;《祝寿题字》刻画了封建知识分子聪慧的形象。此外《也放风筝》《虫鸟情趣》《玩具记忆》《家用渔具》分明就是一首美妙的田园诗和当代儿童玩动画城。
书中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的乡村人物,像充满智慧的祖父戴万山、庄上的流氓地痞黄志兴、狡猾的财主黄鹤等,读者过目不忘,记得住,说得出。
故事散发出来的那种乡土味儿,露出的淡淡的乡愁,一般作者难以达到那样的深度境界。我在欣赏之余常常掩卷琢磨,是什么原因让故事说得那么好呢?
文学作品的出现必然有产生她的温床。这些因为: 父亲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他的一生和时代大背景紧密相连。他历经过北伐战争、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以及解放后农村历次政治运动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动荡和进步都在新河岸这个小村庄激起生活的层层浪花,都在父亲的身上烙下了印痕。
父亲从小聪敏、幽默、好学,有悟性、记性强、口词好,是乡村的巧农民。他一生除了在十一二岁时上过两个“寒学”(穷人家的孩子十月底农忙结束后,至第二年春天牛草开镰之前,这二三个月的农闲时间到私塾求学识字)外,再也没有进任何形式学校读过书。
令人叹服的是,他不仅能看书,还会说书,唱书,大段背诵经文。一本老词典让他翻烂了。甚至有一些让高中生,甚至大学生们感到头疼的生冷僻字及其解释,有时他也能引经据典娓娓道来。
永久曾经对我说过,他父亲识字就是来源于经常跟和尚挑经担子,放焰口时和尚人数不够,有时也充充数跟在众多和尚堆里念经,从中学了点文化。
父亲的家在古老的通扬河南,西姜黄河东,姜堰镇东南角,离镇五里多的新河岸庄。姜堰镇三水(江淮海水)汇合,粮食市场繁荣,新河岸庄处于城乡结合部,亦城亦乡,社会生活的形形色色方方面面,比纯城纯乡的地方要丰富复杂得多。父亲生活在这个“万花筒”式的社会,听到的经历过的收罗到的故事比寻常地方自然要丰富多彩。
父亲熟透丰富的社会底层贫民生活,为了全家的生计干过多种行业,做过米、行过船、帮过工、当过篾匠、推过小车、做过小生意、搀瞎子算过命,在扬中县洲上放过牛,在上海拉过黄包车,在人民公社搬运站当过搬运工……劳动的艰辛,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各种体验成为老人难以磨灭的印象。
父亲出生在一个人口多的家庭,曾祖弟兄二人,祖父辈兄弟三人,堂兄弟众多,和社会有广泛联系的基础。因此,千丝万缕的亲情网络多、信息多、故事多,这为父亲说的故事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本资源。
老百姓在夸奖能说会写的新闻记者时说,戴眼镜,拎皮包,能分析,会提高。父亲会说故事除了自身具备优越的条件外,还有一个在五个乡镇前后任过15年党委书记,当过9年县供销总社主任,道道地地农村“百事通”的儿子,儿子本身又善讲故事勤于动笔。
我是永久多年的朋友,也是农村生农村长,也在乡下任过三年党委书记,又长期在农村县工作,实事求是农村知识跟永久比望尘莫及。
永久在编写父亲讲的这些故事时,巧媳妇有米之炊,更由于他对农村生活烂熟于心,熟能生巧,妙笔生花,读来让人身临其境,感叹不已。
《我的百岁父亲》有以下特色:
全书充满了苏中地区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乡土语言,字里行间,比比皆是。一些传播久远的真实的故事,像“敖奶奶打油——蚀了老本”已经演化成一方歇后语,成为劳动人民的口头语。
故事结尾往往有一两句画龙点睛的点评,寓意深刻,将父亲的生活和人生理念点化出来,既是文章的升华,也是留给子孙们和读者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许,永久在叙述父亲故事时由于他从事过供销总社的领导工作,对经济是内行,故事结尾有时捎带说一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观点,贴切自然,让故事更加深刻。
《我的百岁父亲》其中许多篇章是留给后人的极好教材,让年轻人永远记住祖上艰辛的故事,珍惜改革开放后带来的幸福。一般来说父亲总要给儿子留下一点什么?这个父亲凤毛麟角,给儿子们留下一百个故事,传给子孙,这已经别出心裁了;更令人感动的是,儿子将故事写成书作为礼物献给百岁父亲,传承父亲的美德那是自然的了。这真是中国传统教育留得下来的民间美谈。《斧凿声中》写了父母为永久准备6元学费,用斧凿撬下了家中所有箱柜等木器家具上的铜件,卖掉后才勉强凑足学费,读来字字令人心酸。
读父亲的故事,情节拿得住人,每一篇都引人入胜,读后让你过目不忘,并且多少天后都能说出其中的故事。
父亲的故事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创,二是来自生活的真实,三是泊来品。无论哪种形式都经过了一方水土的洗礼,口口相传,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即便少数泊来品,经过父亲的口头加工和再创作也面目一新,打上了“苏中牌”印记。出于本地人的真实故事,在流传中臻于完美。
书中当然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有的故事叙述时具体技术细节多了一点,但瑕不掩瑜。戴永久先生目前正在创作散文集《农耕纪事》《乡镇情缘》,发展势头很好。
作者简介
缪荣珠,男,1944年1月生,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8年12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泰州晚报专栏作家》、泰州市姜堰区作协副主席。主编《泰县金融志》《姜堰名》,分别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先后在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报告文学》《雨花》《福建文学》《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等中央、省、市报刊发表文学作品700余篇,多篇获全国、省市奖,30多篇作品被《散文选刊》《小说精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民间故事选刊》等入选。出版小说集、散文集5本。2020年第四期《今古传奇》,2020年6月中国作家网发表長篇小说《银行风云》。此外,60万字纪实文学《胡锦涛和姜堰》,主要叙述高祖胡沇源13岁在道光年间(1833)到苏北东台茶叶店学徒,一直写到胡锦涛中学毕业,其间126年的家族史。纪实文学从2018年1月27日每周六在加拿大多伦多《大中报》读书栏目发表,至2020年12日12日已发15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