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我受县政协委托,作为责任编辑之一,有幸参与了《射阳地名史话》一书的编辑工作。 这是一本纪实性史书,全书40余万字,是我县首部以地名为轴线,通过对众多地名的来历、沿革以及其域内名胜、古迹、事件、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述,以反映县、镇、村居、街道文化内涵,这本书被誉为“射阳文化建设中的抢救史料”。
为了编辑好这部书籍,指导各镇区、农场以及其他单位材料员写好文稿,我与另一位责任编辑——我县新闻界的资深人士颜良成先生开着私家车,几乎跑遍了全县的每个地方,进行相关业务指导。为了赶进度,保质量,我俩顶酷暑,冒严寒,文稿修改时反复推敲,仔细琢磨,确保了书的质量。 尤其在编写“水陆要冲”——射阳的主要河流这个章节时,付出了一定精力,由于许多河流流经几个镇区,为避免相互扯皮,所以撰稿的任务自然也落在我们两个责任编辑身上。那段时间,我们既当记者,又当编辑,通过对老前辈、老干部深入采访,同时查检历史资料,进行实地观摩,拍摄照片等,对各条河流的走向、历史变迁以及所发生的故事等均有所了解后,较好地完成了这部分内容的采写与编辑工作,填补了这项空白。 这次采编我也从中知道了射阳这个名字除与传说中的“后羿射日”神话故事有关外,还与另一个传奇故事有关——这就是“神羊开河”。相传,玉皇大帝派一山羊下界治水,因海龙王阻挠,山羊与虾兵蟹将展开激战。山羊用角挖土成河,从黄海边一直挖到现今宝应,终因力气耗尽,倒地而亡,遂成湖泊一片,大水也由此滚滚东流入海。这里的百姓为了纪念它,将这片湖称为“山羊湖”,这条河称为“石羊河”,后讹音为“射阳”。这就是“射阳”地名的又一个传说,也是我们全县人民把“射阳河”称之为母亲河的缘由。 与此同时,我还了解到我县更多的河流以及许多感人的故事。最出名的要数苏北灌溉总渠,这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的1951年11月2日开工的,这是举全省之力而开挖的重要水利工程。70多年来,该渠经历了淮河流域若干次大水的严峻考验,为淮河安全和苏北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工程效益,在人类抗击自然灾害的史册上,当之无愧地立起一座巍峨的丰碑。黄沙港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重要河流,为里下河地区四大排水干河之一。该河是1920年民国时期开挖的,后经“抗日民族英雄”马玉仁于1933年主持,再次开挖、扩宽,又经 1971年冬至到1973年春举全市之力再次开挖,才有今天这条大河的雄姿。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河流:新洋港、通洋河、小洋河、谭阳河、双洋河、新运河、利民河、运棉河、西潮河、运粮河、八丈河等主要河流的开挖,无不渗透着前辈们的心血和汗水,这些河流为保证我县水流通畅、工农业发展及人民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通过编辑此书我切身体会到,我县的水资源得天独厚,极其丰富,被称为“水乡”及“鱼米之乡”当之无愧。我县所打造的许多著名景点都与“水”有一定关系,如后羿公园、千鹤湖公园、日月岛风景区及号称“东方湿地”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射阳港”及“国家中心渔港”——黄沙港无不与水有关。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射阳人民的宝贵财富。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我们射阳陆地,黄海滩涂,处处可见成片的鱼塘、虾塘、蟹塘。聪颖的家乡人民靠着天然优势搞好养殖业,发家致富,安居乐业。 现如今百姓的思想觉悟也提高了,大家都深知“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道理,爱护河流、珍惜水源,同时也意识到虽然家乡的水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要珍惜,不能浪费,水也是商品,国家、地方政府为了加大水利工程投入,基本建成防洪、抗旱、降渍、挡潮、调水的水利工程体系,因而国家对于既得利益者征收必要的水利工程水费也是合情合理的,我们坚信这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工作,只要宣传到位,一定会得到家乡父老乡亲的支持和拥护。 作者简介:王金贵,江苏射阳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早年在北京某部参军,后从事教育工作(期间在地方党委政府从事六年新闻宣传工作),高级讲师,县语文学科带头人。盐城市作协会员,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射阳分会副秘书长,射阳县杂文学会会员。工作之余,捉笔闲谈文学,作品在全国多家报刊以及网络平台上发表。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