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功万里胆包身。 这是1940年春,曾任江苏省省长的韩国钧老先生,赠给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苏北指挥部指挥)陈毅的名联。
普遍认为,这副对联是赞誉陈毅文武兼备,可媲美古之名将,如范仲淹、李昭德等。 据阿英《敌后日记》记载,他曾在阜宁新四军军部附近的陈老总住所里,见到这副对联挂在墙上。 01 如果以陈老总一生论之,自然名副其实,但其时抗战正处于艰难时刻,陈老总尚没有多少骄人战绩,也未有什么著作名世(《梅岭三章》尚未在盐城首发)。特别是联中的“著述六家”“立功万里”等词句,显然是实指,而非纯粹的虚词美言,但此时这些事于陈老总却似无迹可寻。
韩国钧年高德劭,学养深厚,写诗赠联不会无的放矢,也没有必要浮夸奉承。那么,他怎么会赠送陈毅一副“名不副实”的对联呢? 笔者推断,与其说韩国钧要赞美陈老总,不如说是借这副“高评”的对联,对陈老总提出勉励和期望。因为,此前有一位与陈老总同名同姓的陈毅,实实在在地做到了“著述六家、立功万里”! 02
这位与陈老总同名同姓的陈毅,比韩国钧小16岁,比陈老总大22岁,是民国初年罕见的筹边长才,于千难万险之中,为国家民族竭忠尽智,为保全祖国北方和西北国土立下不世之功! 这一位陈毅先生和他的历史功业,因种种原因,湮没在历史烟云之中,但同为晚清民初的封疆大吏,韩国钧却一定是了解的。由这位陈毅联系眼前同名同姓的抗日将领,撰联鼓励,寄以厚望,便顺理成章了。
▲ 上图红框中大片国土的保全或丢失,都与时为民国封疆大吏的陈毅有莫大关系。 陈毅(1873~?),字士可,蕲州黄陂(武汉)人。清末贡生(一说附生),曾求学于两湖书院,历任清廷学部参事、京师图书馆纂修、法律馆纂修等职。辛亥革命后,曾任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蒙藏院参事。1917年,被任命为驻库伦(乌兰巴托)办事大员(都护使)、西北筹边使、蒙藏总务厅总办等职。 世传他“精通边疆舆地,嗜典籍、喜藏书,精于鉴别。藏书中多地理、边防之书,颇多海内孤本”。
▲ 外蒙古首府库伦地区老地图。
辛亥革命后,各省先后统一到中央政府,1913年的《中俄声明》,1915年的《恰克图条约》,均规定中国对外蒙古有宗主权,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外蒙古因沙俄蚕食鲸吞,渗透极深,颇有分离迹象。
此时,北洋政府向外蒙派遣办事大员陈箓驻扎库伦。陈毅(老)获任乌里雅苏台佐理专员,为陈箓部属,远赴冰雪苦寒之地维护国家利益。
1917年,一战中的双方已打得筋疲力尽,本属协约国的沙俄,因国内局势不稳,遂退出战场,又与德国媾和,顿时恼了协约国,一时无力顾及在东方渗透扩张。这对贫弱的中国而言,实是极为难得的机遇之窗。
陈毅身处边陲,心念统一,极可能是北洋政府里敏锐地发现并果断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的第一人!
其时,驻扎在唐努乌梁海(今之图瓦)的俄军逃散几尽,只剩“非精练”的百余残军。同年5月,驻库伦办事大员陈箓辞职回京,北洋政府晋升陈毅为驻库伦办事大员。陈毅到任后,立即电请北洋政府,以“保卫旗商”为名,“简拨卫队”进入唐努乌梁海,做成驻军的事实,然后逼迫俄军撤出。
起初,北洋政府忌惮俄国,不敢采取陈毅的意见,只是用外交手段要求俄国允许派驻专员。没有武力支持,俄国自然不会让步,一连几个月的交涉毫无效果。1918年2月,白俄红俄在唐努乌梁海混战。这种情况下,克穆齐克旗总管巴彦巴达尔呼再次派人到乌里雅苏台,请求中央派军保护该旗官民。
05
陈毅急电北洋政府,建议中央迳选可任佐理专员之人,随带卫队,以调查名义,由科布多以北的乌兰固木进入唐努乌梁海。1918年5月初,北洋政府看到俄国新政权未获大国支持,便任命驻库伦大员公署秘书长严式超为调查员,率兵一个连前往唐努乌梁海。
来源:盐渎杂谈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