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群报》小考
时庆涛
泰州市集报协会周正金会长参观过武泽村“陈中柱事迹展览馆”,知道陈中柱当年办过《新群报》。我告诉周会长,我们多次到当年四纵队驻扎过的茅山伍张庄、南朱庄和沈阳庄调查采访,试图在民间发现这份报纸,哪怕不完整只有半张,也是展览馆的镇馆之宝。言下之意,我们请周会长留意发现《新群报》的收藏者。
南宋诗人夏元鼎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两句诗意应验了我们的愿望。3月22日下午,周会长微信发来《新群报》影印件图,我高兴得想立即驱车去泰州。周会长说,收藏者是高邮市收藏家协会的朱军华会长而非他。我把报纸影印件发给远在澳大利亚的陈将军女儿陈璞,她立即回信息说:“真想不到今生能见到《新群报》的真面目。谢谢了!记得大约是在1940年,我曾随父亲在泰州参观过新苏中学和新群报社。随行人员有段公干,我妈妈还在学校的座位上坐过,至今仍有印象。回国后,我定会去的。”
第二天,我和我的学生周信学一行四人驱车至高邮,拜会了朱军华会长。原来,朱会长早在十年前就收藏到这份报纸。他以增加民国报种类收藏至今。听了我的介绍后,才知道了这份报纸的价值,并表示,如将军女儿回来,愿带这份报纸让她老人家看看。
建陈中柱事迹展览馆时,我查阅了大量的陈中柱史料,了解了一点在极艰苦的游击战争环境中,陈将军重视抗日思想宣传,创办《新群报》的经过。当时陈中柱自己兼任报社社长,报头也是他题写的,并聘请文化人孙挺宇为主笔。报纸为四开四版的日报,一版为国内外动态,二版为地方要闻,三四版为时事综述及社论等。现在高邮朱会长收藏的这份报纸印证了这一点。报纸编辑及正常运行由孙公任、沈芷痕两个进步文化人负责。报纸第一期,陈中柱将《新四军军歌》改为四纵队队歌登在报纸上。
其实,在办《新群报》之前,陈中柱就办起了前锋剧团和新苏中学。将军女儿微信中提到她妈妈和段公干,段是四纵队政训室的,当时还有一个叫陈九成的人,和段公干一起组建了前锋剧团。将军夫人王志芳爱唱爱跳且有一副好嗓子,经常随团下部队或学校为官兵、学生们唱歌。办《新群报》就没那么容易了,首要条件必须要有印刷厂。1995年,曾在《新群报》工作过的沈芷痕老人,以“陈中柱与《新群报》”为题,在台北市《盐城月刊》上著文,介绍了《新群报》诞生的经过:陈中柱是位儒将,重视抗日宣传和文化事业,一直想办份报纸,只因印刷条件不具备,迟迟未能实现夙愿。约在1940年9月间,原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所属文化印刷所,有一套印刷设备于战乱中从东台运至泰县,由于原有关系中断,经理杨贯之正愁经费无着落。陈中柱获悉后,即与四纵队政治部宣传科长至江都防区进城洽谈,商定由四纵队贷款,先行补发拖欠印刷工人的工资,继之又为其觅定了印刷所的房屋,使其恢复运转。条件是印刷承接零星印件外,须承担《新群报》的独家印刷。至此,该所实际上已成为《新群报》的印刷厂了。有了印刷条件,经过二十多天的筹备,《新群报》于1940年10月1日在泰县创刊,社址为泰县东街教育局旧址。
我们现在收集到的是民国三十年一月十七日的《新群报》,距离陈将军殉国只有四个多月,但距将军离世82年了,正如将军女儿所言:这份报纸太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