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场河又名穿场河、下河、大盐河,自南向北,纵贯南通、盐城两个沿海城市。
它的历史悠久,是苏北江淮平原上的一条古老的人工运河。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把盐阜平原比作一片平铺于黄海之滨的硕大叶片,那么纵贯于其中的串场河则是这片叶子的叶柄和叶主脉,而横贯其间的南北盐河、射阳河、新洋港河、黄沙河等大大小小的内河便是这叶主脉的支脉和微细支脉,正是这些支脉将串场河水输送到大平原的角角落落,灌养和哺育了盐阜大平原。
串场河的前世今生
串场河是承载着盐城人文历史记忆的一条河流,它北起阜宁,途经沟墩、上冈、新兴、盐城、伍佑、东台、海安等地直至启东吕四,全长180多公里,在盐城境内就有150多公里。这条人工凿造的大河,将沿线城镇、盐场串连起来,因而将此河命名为“串场河”。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什么那么重视兴修河道,随时确保串场河通畅无阻?那是因为这条古老的河道承载着历朝历代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淮盐。
淮盐的主产地在南北范公堤、串场河一线,没有这些盐场的丰产,淮盐课税收入就无法保障。
古人云:“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以清顺治十年为例,全国各种税课(人头税、财产税,田税、商税、官税、户税等)入库212.8万两,而两淮盐税入库就达119.7万两,占全国盐税的56.3%。
康熙三年,两淮盐税占全国税课的64.5%。由此可见,串场河沿线的淮盐产区的重要位置,也难怪历代地方官员和盐政官为保乌纱帽,不断创造政迹,始终把串场河还有运盐河的疏浚作为执政的第一要务。
串场河上的古代盐场
古代串场河将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丁溪、草堰、小海、白驹、刘庄、伍佑、新兴、庙湾等十三大盐场串联起来。
串场河以盐城为界,分南北两段,由启东、海安向北流经东台富安、安丰、梁垛至何垛场,为南串场河;由海道口向北流经盐城丁溪、草堰、白驹、刘庄、伍佑、新兴至阜宁县庙湾,为北串场河。
串场河沿线上的古镇大都是随着古盐场的发展而形成。
安丰镇,由安丰场演变而来。安丰盐场,唐开元年间建成。安丰,也是明代哲学家王艮、清代布衣诗人吴嘉纪的故乡。明代安丰场为“淮南中十场”之一,有着“九坝十三巷七十二庙堂”的繁荣景象。
新兴镇,由新兴场演变而来。光绪《两准盐法志》载,新兴场东至海,西至盐城民田,南至盐城天妃闸(今北闸),北至庙湾场。《索隐》也有记载:“新兴古灶,多在范堤以西。”
草堰镇,北宋修筑“捍海堤”时,以草筑堰,遂有草堰之名。据雍正《两淮盐法志》记载,草堰场冬至海,西至兴化县界,南至小海场界,北至白驹场界。草堰因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成为今江苏省唯一的古盐运集散地文化保护区。
串场河被讴歌为盐城的“母亲河”,浇灌着河道两岸的良田和稼禾;串场河又被赞誉为苏中里下河地区的“水上走廊”,发挥着通航水上运输的特殊功能。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沿河两岸的治理,这条流经千年的古老运盐河现以崭新的面貌默默滋养着盐城大地,一起见证这座城市的万千风华。
参考资料:
1. 盐城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史海盐踪——盐城海盐文化历史遗存》,中国文史出版社
2. 袁国萍主编.《串场河史话》,江苏人民出版社
来源:中国海盐博物馆
编辑:吴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