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考古人员将棺椁缓缓打开后,大家惊喜地发现这是一座东晋时期的夫妻合葬墓。
可是仔细看过墓志铭后,专家们才知道,合葬的并不是一对夫妻,而是一对父女。
图:南京出土的父女合葬墓
父女合葬墓,这在封建时期尤为罕见,毕竟大多数女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出嫁了。
在女儿的墓穴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200多颗红色的药丸,得知这些药丸的成分后,专家们气愤不已,大骂这位东晋名士“枉为人父”!
那么这些红色药丸是干什么用的?
墓中葬的究竟是哪对父女?
专家为何会被气到破口大骂? 不合时宜的“父女合葬墓”上世纪60年代,正是我国轰轰烈烈进行土地平整运动的时期,南京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1965年1月,南京市鼓楼区象山的老百姓正在山上挖掘的时候,意外挖到了一座古墓。 当时的老百姓都比较迷信,认为这是不好的预兆,于是当下就要把土填回去。 好在村长是读过书的,他让村民们不要动,自己则立即向上面报告。
图:考古现场
南京市文物保管局接到电话,便立即派工作人员前来考察。
环顾象山周围,这一带曾出土过许多古墓,确实是一处风水宝地,把这里选作墓地的都是非富即贵的人家。
因为古墓已经被村民们挖开,所以考古专家们立即对此处进行了抢救性挖掘。
经过挖掘后,专家们发现,这是东晋时期的一座古墓,而且此处还是一个古墓群,这让专家们非常兴奋。
考古人员首先挖到了是一座夫妻合葬墓,根据墓志铭,考古人员得知墓主人叫做王兴之。
王兴之这个名字或许并不怎么被世人所知,但是他的侄子大家都认识,正是大书法家王羲之。
图:王羲之
在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可谓是声名赫赫,“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指的便是琅琊王氏。
这样一来,王家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在王兴之的墓中,出土了很多陪葬品,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传说中“鹦鹉杯”。鹦鹉杯形似海螺,传说杯中的酒怎么也喝不完。
李白曾在《襄阳歌》中写到:“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如今,世人终于得见李白诗中“鹦鹉杯”的真容。
图:鹦鹉杯
专家之前推断,这里是一处古墓群,那么也就是说,此处应该是王兴之的家族群。
考古专家们继续挖掘紧挨着王兴之墓的一座古墓。
墓中也是一男一女,因此考古人员理所当然地推断,这座古墓应该也是一座夫妻合葬墓。
然而,当考古人员看到墓中的墓志铭后,却都大吃一惊。
墓中所葬的并非夫妻,而是一对父女。
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在古代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死后也都会葬在夫家的墓地中,哪有跟自己的亲生父亲葬在一起的。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大龄剩女”王丹虎在东晋琅琊王氏这样的大家族中,考古人员竟然发现了一座父女合葬墓。
这在礼法森严的古代来说,实属有些不寻常。
不过随着考古专家们的深入挖掘,发现这座墓中不寻常的事情,不止一件。
根据墓志铭得知,墓中的女儿叫做王丹虎,58岁时去世。
图:王丹虎墓志
王丹虎这个名字,在史书中是有记载的,她是东晋豪门王彬的女儿,生在这样的大家族中,少女时期的王丹虎,前来求亲的人也是踏破了门槛。
可是58岁去世后葬在父亲身旁,应该是一生未嫁,这又是为何呢?
说道王丹虎的父亲王彬,也是东晋的重臣,不过他的兄弟们比他更有名。
王彬的哥哥叫做王旷,王旷名声不怎么大,但是他生了一个非常有出息的儿子,便是王羲之,孙子是王献之。
王彬还有两个堂兄,一位是留下“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句名言的王导,另一位是东晋权臣王敦。
图:王敦
王敦位高权重,并发动兵乱造反,晋元帝不得已派王彬前去求和。
结果王彬去了之后,一句软话没说,就开始哭被王敦杀了的周顗,也就是“伯仁”。
气得王敦想要杀了自己这位堂弟,结果王彬丝毫不畏惧,反而说落了王敦一顿。
总之,历史上的王彬是一个正人君子的形象,不过随着考古人员的深入研究后,却痛骂这位正人君子“枉为人父”!
考古专家在清理王丹虎的墓穴时,出土了40多件金银瓷器。
而王丹虎身上穿戴的,更是雍容华贵,其中有一件“珠襦”,是用大量的串珠穿制而成,做工十分精细。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金叉、金环、宝石等,这些宝石并非普通的宝石,而是都含有微雕工艺,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艺术品。
由此可见,虽然身为女子,但是王丹虎生前极尽父亲王彬的宠爱。
哪怕她不愿意嫁人,娘家也没有嫌弃她,而且又是长女,在家中备受弟妹的尊敬,依然过着大小姐的日子。
然而随后专家们在王丹虎的棺椁内,还发现了一个圆形的漆盒。
专家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些红色的,珍珠大小的丸子,大约有200颗,有些随着时间的侵蚀,已经成为了粉末。
专家们看到这些红色的药丸,心中大概有了答案,不过为了谨慎起见,还是第一时间把这些红色药丸送去化验。
因为技术有限,2个多月后,才拿到了化验报告。
专家们确定了之前的猜测,忍不住大骂王彬“枉为人父”。那么这些红色的小药丸,究竟是何物呢? 枉为人父!专家们在王氏长女王丹虎的棺椁中,发现了200多粒红色药丸,拿到化验结果后,专家们唏嘘不已。
这些红色药丸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在古代叫做“辰砂”,是一种颜料。
但是在东晋时期,它还有一种作用,那就是用来炼制丹药。
早在秦始皇时间,帝王世家们就开始探寻“长生不老药”,到了魏晋时期,“服石炼丹”更加盛行,尤其是名叫“五石散”的丹药。
发明它的人叫做何晏,是曹操的养子。
何晏是个美男子,奈何身体虚弱,却又贪恋美色,于是便寻遍医学典籍,找到了“五石散”。
经过自己改良后,何晏一吃,顿时觉得自己精气神十足。
何晏这个人并不小气,他不仅自己吃,还介绍给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一时间,“五石散”成为流行之物。
而且效果也越传越离谱,最后竟成了“吃了可以返老还童”的神药。
图:何晏
而身在这种大家族中,谁又不希望自己能够返老还童,长生不老呢?
一如“书圣”王羲之,当时也是“五石散”的追捧者,并且还留下了许多自己食用五石散的文字。
食用了五石散后,会觉得精力充沛,浑身发热,但同时人的感觉又是冷的,为了驱寒,只能喝酒。
这也是为什么都说魏晋时期的文人风气豪迈,竹林七贤的图中也都是敞怀饮酒的形象,其实也有食了“五石散”的原因。
图:竹林七贤
这些贵族世家、文人雅士们把“五石散”当成上好的补品,争相追捧。
而身在大环境下的王丹虎,在家族的影响下,自然也成了这种丹药的追捧者,或许在王家,服用丹药就跟吃燕窝这样的补品一样日常。
然而世界上哪有什么长生不老药呢,炼丹药的那些材料,大都是重金属,长期服用,便会造成重金属中毒,甚至死亡。
在魏晋时期不少人都是因为食用丹药反而丢了性命,可惜那时的古人并不知道重金属是什么东西。
由此考古专家们推测,王丹虎追随潮流,在家人的影响下,也服用丹药。
然而这些丹药在她身体内产生了副作用,以至于丧失了生育能力,这才到了58岁都没能把自己嫁出去。
王丹虎在家里依然过着大小姐的日子,直到得重病去世。
奈何王丹虎去世了,她的家人也没有认为是这些丹药夺去她的正常生活和性命。
在她下葬的时候,把这些丹药当成她的心爱之物,给她陪葬。
也正是因此,专家们才觉得太荒唐,大骂王彬“枉为人父”,误了女儿的幸福,死后还要女儿陪在自己的身边。
来源于网络 荐稿:张永辉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