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秋召开的中共中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就作出发展华中的重大决策,并派刘少奇主持中原局工作。而发展华中的关键又在争取苏北;打开苏北的抗日局面,就可以把华中、华北两大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八路军两大主力联系起来,其意义实在重大而深远。
陈毅高瞻远瞩,坚决执行中央的指示,在苏南茅山根据地建立后不久,就以寇能往,我亦能往的大无畏精神,于1939年春命所部东进北上。苏皖支队、挺进纵队先后以扬中为跳板,在苏北长江北岸吴家桥、大桥、嘶马一带建立桥头堡,逐步实施战略展开。他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根据当时苏北的军政形势,确定了发展苏北的六字方针,即:灭敌、联李、反韩。这就是说,要实现发展苏北的战略目标,必须联合国民党苏鲁皖边区游击正副总指挥李明扬、李长江等中间势力,孤立、打击属于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的江苏省政府主席、苏鲁战区副总司令兼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韩德勤,搬掉这个抗日的绊脚石。这个方针,实际是党中央“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策略在苏北的具体运用。 赢这局棋的关键是联李。当时苏北各方的军事实力,日军是老大,韩即是老二,两李是老三,新四军是老四;在建制上,两李从属于韩德勤。联李的难度是很大的,但也有诸多有利因素。例如,两李在国民党内的资历比韩老,过去地位比韩高,而这时却一落千丈,处处受韩的排挤、压制,与韩的矛盾很深,可以加利用。李明扬与朱德、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等都有旧交,可以加以利用这些关系做两李的工作。新四军英勇善战,地跨大江南北,而两李由于日军封锁极严,无法去江南国民党三战区领取弹药,需我协助,也可乘此做他们的工作。 陈毅不愧为文韬武略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在联李的过程中,他以非凡的气魄和胆识,运用上述有利因素,对两李既拉又打,打拉结合,表现了卓越、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统战艺术,终于把两李争取了过来,为新四军的统战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1939年春,新四军挺进苏北后,就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极大恐慌和关注。1939年9月,蒋介石急召韩德勤去重庆述职,面授机宜,“饬令他务必严密注意新四军的动向,并正式任命他为江苏省政府主席,便于处理苏北事务”。(1)1940年3月,国民党军方制订的《剿办淮河流域及陇海路东段以南附近地区非法活动之异党指导方案》,要求李品仙、韩德勤各集团军“将该地区内非法活动之异党压迫于大江以南,或相机剿灭之。务须截断新四军与十八集团军南北之联系”②。而在新四军方面,在刘少奇的建议下,中央决定增调大批八路军南下支援新四军,苏北大地国共双方磨擦与反磨擦的斗争愈演愈烈。韩德勤采取先南后北的方针,即先解决南边的新四军,然后再解决北边南下的八路军。1940年3月、6月、10月,在长江北岸先后连续发生半塔集保卫战、郭村自卫战、黄桥决战。新四军在南下八路军的战略配合与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终于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打开了苏北的抗日局面,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三次决定苏北命运的战斗,可以称之为“三部曲”,没有半塔集保卫战,就没有郭村自卫战,而没有郭村自卫战,就没有黄桥决战。这三次反磨擦战斗,既是军事仗,又是政治仗,以不同方式达到了联李、反韩的目的,取得了军政双胜。
半塔集保卫战发生于1940年3月下旬。半塔集是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当时活动在这一地区的新四军五支队主力及苏皖支队去路西粉碎李品仙对我江北指挥部的进攻,留守在半塔集的我军不足一个团,韩德勤便乘机亲率一万多顽军进攻,半塔集守军与数倍于己的顽军激战8昼夜,情况十分危急。陈毅急电叶飞率挺进纵从吴家桥地区赶往增援,在路西的五支队主力及苏皖支队也紧急回师,于3月29日发起反击,粉碎了韩德勤的进攻。 在半塔集保卫战期间,两李保持中立对战斗的胜利是起了作用的。而两李的中立,则是同陈毅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分不开的。为争取两李,陈毅三次亲赴泰州城已成统战佳话,广为流传。一去泰州是1939年8月下旬。他尊称李明扬为革命前辈,并用朱德、毛泽东的名义致信两李表示亲切问候。两李颇受感动。李明扬事后到处讲:“我打坍了,到延安玉阶(朱德)会招待我。”二去泰州是在1939年12月初新四军帮助两李从江南三战区运回子弹之后。这次因为新四军帮了两李的大忙,两李对陈毅及陪同人员更是待以上宾礼,李明扬私下将蒋介石、韩德勤等反共秘密文件的内容告诉陈毅,再三表示决不跟着韩德勤反共。两李还表示愿意协助新四军向启东、海门、如皋、东台一线发展。三去泰州是在1940年3月上旬冒着生命危险前往的。在此之前,由于挺纵以结拜兄弟的方式,大做两李部下的争取工作,加上五支队在高宝湖西解决了两李部下盛子瑾的部队,引起两李的反感和不满。韩德勤从中挑拨,唆使两李武力反共。陈毅在江南闻讯后,先是致函两李承认解决盛子瑾的做法不对,表示愿意担保释放盛,发还枪支;解释挺纵并非有意分化其部队,仅系共谋东进求发展,并劝其勿受韩的挑拨。接着,又亲赴泰州做两李的工作,晓以民族大义,分清利害关系。这次去泰州险遭不测,韩德勤获悉后派其参谋长带着卫士排从兴化赶到泰州两李司令部。陈毅机智沉着,请李明扬前去应付,自己则与同去的惠裕宇连夜出泰州回部队。这次晤谈由于陈毅不虑谋害,坦然亲访,使两李对新四军的怀疑大为减轻。挺纵去淮南增援半塔集保卫战,两李并没有乘机侵犯吴家桥根据地。 陈毅在极为紧张的战争环境里8个月内三次亲赴泰州城,充分表明新四军对两李尊重和与之合作的诚意。当年有的同志担心陈毅去泰州的安全,陈毅笑着说:没有那么可怕,该去就得去嘛!可见,他为了联李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陈毅正是以团结抗日的赤诚之心,千方百计把摇摆不定的两李争取了过来。 郭村自卫战发生于1940年6月下旬。5月,挺纵从淮南返回吴家桥地区后,又遭日军扫荡。为此暂借属于两李防地的郭村休整。在韩德勤的挑拨、唆使下,两李以10倍于挺纵的兵力围攻郭村,并扣押了挺纵派去谈判的代表。叶飞在半塔集听取了刘少奇要克服右倾机会主义思想,敢于对国民党顽固派开展反磨擦斗争等的指示,又有了半塔集保卫战的经验,便断然奋起反击。由于当地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加上苏皖支队及时赶来增援,以及两李所部中共秘密党员陈玉生和王澄、姚力分别率部战场起义,激战数日,李部全线溃退,被歼3个团。 这次战斗是违背陈毅的意愿的。战斗打响后,他焦急万分,既担心挺纵这支主力被歼,失去吴家桥这个桥头堡,使革命事业遭受难以弥补的损失;又担心打胜了,会将两李打到韩德勤那边去,给尔后发展苏北造成严重困难。在郭村解围的第二天,即7月3日,陈毅从江南赶到郭村。是乘胜追击,一举打下泰州,还是立即停战言和?陈毅高瞻远瞩地指出:战役和战术上的胜利,不等于战略上的胜利。(3)又说:现在我们和两李打了一仗,但是两李与韩德勤的矛盾还存在,还可以把他们争取过来。如何争取呢?一不做二不休,既打了,就要打出威风,在郭村战斗胜利的基础上,再歼灭他一些部队,坚决打下塘头,让他知道反共磨擦要吃大亏。可是对不准打进泰州,一进泰州他就跑到韩德勤那里去了。这一着真是高明极了。遵陈毅之命,7月4日,我军即攻克塘头,但不进泰州。7月5日,陈毅亲自打电话给李明扬说:这次下面发生这么大误会,我对部下约束不严,实在对不起!现在我已赶到江北处理这件事。请您放心,我已命令部队立即撤回,决不进攻泰州,一切商量解决。(4)之后又派朱克靖携他的亲笔信到泰州与两李谈判。陈毅在兵临城下、获大胜之威而主动言和,深深震动了两李,继而又让出驻地,放还俘虏,更使他们感动。经过谈判,双方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了新的合作。7月8日,粟裕率苏南主力渡江与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会合。7月25日,陈毅、粟裕率刚成立的苏北指挥部通过两李防区东进黄桥,两李如约让路。 陈毅对郭村战斗从开始时的反对,到后来主张既打了,就要打出威风,其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变,但联李的目的却始终未变。中间派的特点是动摇,有两面性。当其动摇到对我动武时,就不能示弱,要把他打痛,但又不能打得太狠。在部队打到泰州城下时,陈毅担心部下“顾小利而忘大利”,下了死命令:“谁没有我的命令进了泰州城,我杀谁的头!”(5)结果不出所料,两李不但没有被打到韩德勤那边去,反而打到我们这边来了。陈毅在郭村战斗中从战略全局出发,把原则性和灵活性如此高度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这实在是了不起,为统战策略的运用创造了典范。 黄桥决战发生于1940年10月上旬。黄桥重镇位于长江北岸如皋、泰兴、泰州、靖江四县的中心,土地革命时期红十四军就活动在这一带,有着革命的传统。新四军进入黄桥地区,就可避免与两李防区接触,直接面对韩德勤部队控制的海安、姜堰一线,回旋余地很大。郭村战斗后,陈毅为征得两李同意新四军通过其防区东进黄桥,决心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吴家桥这个桥头堡让与两李。韩德勤得知新四军东进黄桥,即令盘踞在该地区及其附近的保安四旅、保安一旅,以及陈泰运的税警团,多次拦袭、进攻,均遭失败。鉴于税警团属于宋子文系统,与韩德勤的矛盾也很深,我军在击溃其进攻后,又将其被俘官兵及缴获的枪支发还,以争取其保持中立。 韩德勤还令盘踞在姜堰的保安九旅严密封锁粮食南运。姜堰是苏北主要的粮食集散地,而黄桥地区历来缺粮,要靠姜堰供应。韩德勤企图以此困死我黄桥军民。保安九旅则乘机敲诈勒索,人民恨之入骨。保安九旅驻防姜堰,还有隔断泰州两李和曲塘陈泰运联系的图谋,两李和陈泰运也视之为肉中刺。为此,新四军于9月14日攻占姜堰,歼保安九旅千余人。 姜堰胜利后,陈毅请苏北著名爱国老人韩国钧(紫石)出来主持正义,召开苏北各方会议,争取和平,反对内战。韩德勤拒绝派代表参加,声称要新四军退出姜堰,才可和谈。为争取两李等中间势力和苏北各界人士的同情与支持,陈毅决定让出姜堰,交两李接防。可是当新四军撤出姜堰后,韩德勤自食其言,倾其主力八十九军、独立第六旅和五个保安旅,还有两李和陈泰运的部队,共26个团3万余人于10月4日猛攻黄桥。由于两李和陈泰运部队按兵不动,保持中立,新四军7000多名指战员得以全力对付韩军主力,结果大获全胜,共歼韩军1.1万人,八十九军中将军长李守维溃逃时落水淹死,独立第六旅中将旅长翁达自杀,韩德勤率残部千余人回兴化,新四军、八路军于是南北加紧对进,在东台县白驹实现会师,一下打开苏北乃至华中地区的抗日新局面。 黄桥战役前,陈毅先是让出吴家桥这块要地,继而又让出姜堰重镇,在政治上赢得了两李等中间势力和包括韩国钧、朱履先等苏北著名人士在内的各界人民的普遍同情和支持,在军事上则得以将兵力集中,从而保证了黄桥决战的胜利,实现发展苏北的战略目标。黄桥决战的胜利,为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树立了光辉样板。
参考资料: ①《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第214~215页《新四军统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②《新四军参考资料》(2),第273页。 ③《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第232页。 ④《陈毅年谱》(上卷),第284~285页。 ⑤《陈毅年谱》(上卷),第285页。 ⑥《陈毅年谱》(上卷),第313页。
作者简介: 徐桂林:泰州市历史学会兴化分会会长,兴化市老年大学副校长。中共党员。 徐圣明:泰州市、兴化市新四军研究会副秘书长、泰州市历史学会兴化分会理事、《人文兴化》主编、《中国图书商报》通讯员。中共党员。
来源:泰州市历史学会 荐稿:徐杰东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