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一生》序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4px;"><strong>序</strong></span></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br/>“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这是张謇自勉且以勉人的箴言,也是他一生的平实总结。可以说,这就是张謇让人恒久惦记和缅怀之处。<br/><br/>张謇是出身农家的士人,商人当中的书生。他的前半生是在勤奋学习、艰苦磨砺中渡过的,饱醮了经世致用的功底和社会底层的养份。他在科举道路上也是累遭挫折,年逾不惑才中了甲午年恩科状元。正当他金榜题名,名播天下,本可以向“宦途显赫”发展的时候,却亲历目睹了清廷腐败,甲午战败,政局混乱,国家积贫积弱,民众水深火热的惨痛现状,他果断放弃仕途,毅然返乡走实业救国之路。张謇的志趣只在做事,他以全部精力创办新式实业与教育,锲而不舍,孜孜不倦。他办实业,办教育,办社会公益,办各项改革与改良,劳碌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经济和社会活动,但他毅然在荆棘丛生、坎坷不平的道路上,为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开启民智、开山辟路。在当时传统人心目中,商为四民之末,而士为四民之首,以状元之尊荣而走上废灶兴垦、种棉纺织的商贾投资之路。用张謇自己的话说,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是“以皭然自恃之身,溷秽浊不伦之俗”。在世俗看是身份的陨落,在国家民族则是脊梁的崛起和民力的涵养。张謇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忧国忧民、身体力行,而且更在于通达世变,顺应时代潮流,秉持“实业救国”的志向、以身许国的情怀立于时代潮流之巔。他并不关心自己身后的评价,“即此粗完一生事,会须身伴五山灵”、“唯天地苍茫,潮涨潮汐而已。”一再表明了他旷达的心迹和民本的思想。<br/><br/>张謇享年七十有三,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政治事变甚多,历经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军阀混战、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民族工业的先驱者,张謇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肯定。张謇的爱国热忱、敢为天下先的实干精神、开放的视野和系统的实践,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焕发出新的价值。研究张謇的著述甚丰,对我们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国近代史大有裨益。在那个列强欺凌救亡图存的年代,张謇以天下为已任,不仅顷心打造了一个商业文明的传奇,而且也探索实践了滩涂开发、现代教育、新型工业社会管理、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开创了中国若干个“第一”,他同时无疑也是理想社会的思索者和建设者。正如当年胡适所说的那样,张謇在通海地区“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资深专家章开沅先生说:“ 在中国近代史上,很难发现一个人办成这么众多的事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而至今在这个地区仍然到处可以感受到他的存在”。真可谓“讴思淮海三千里,关系东南第一人”。<br/><br/>邹迎曦和陆碧波两位先生,已是耄耋老人,他们老骥伏枥,余热生辉,用张謇精神研究张謇,所写《张謇一生》,能够取精用宏,厚积薄发,而且叙事简洁,文字洗炼,该书融知识性、思想性、可读性于一体,读后定能让人收益匪浅。<br/><br/>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实业家和事业家,时代正在呼唤大大小小张謇式的英雄人物的群体。2020年11月12日下午,正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时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要把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人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坚持“四个自信”。身处百年未有之变局时代,我们更应以张謇等先辈为榜样,从先驱者的足迹中吸取若干珍贵的精神食粮,来创造无愧当代的实业实事和砥砺前行的精神品格。(<strong style="white-space: normal;">邓既明</strong>)<br/></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strong> </strong></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br/><strong>编辑:吴勇胜</strong></p><p><br/></p><link rel="stylesheet" href="//www.xinsubei.com/source/plugin/wcn_editor/public/wcn_editor_fit.css?v134_fv3" id="wcn_editor_css"/>
页:
[1]